據美國媒體報導,在剛剛過去的一個週末,美國僅紐約市就發生十餘起槍擊事件,多人中槍身亡。民眾反對持槍呼聲高漲,但槍支暴力依然愈演愈烈,“血腥週末”頻頻上演,拜登政府6月底簽署控槍法案難阻“子彈上膛”。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2年8月24日,美國芝加哥西北區一所高中附近發生槍擊事件,四名人受傷,其中一人傷勢嚴重。圖為芝加哥警方封鎖了案發現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6月下旬,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槍支管制法案,儘管美國媒體及政客渲染該法案是“幾十年來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義”,總統拜登更表示新法案將幫助“挽救生命”,但實際上,該法案並未如其所願遏制槍支暴力,也未能回應民眾最關切的訴求。
來自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的統計數據顯示,新法生效後一個月的時間裡,美國各類涉槍暴力事件仍頻繁發生。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八月已經報告了超60起大規模槍擊案。
其實,結果不難預料。所謂的“控槍法案”在共和黨阻撓下內容大幅縮水,未能禁售大容量彈夾的攻擊性武器,也沒能將購槍年齡由18歲提高到21歲。
這種隔靴搔癢式的立法未能觸及根本,無法產生實際效果。相反,它更像是美國政客為了平息民怨而做出的一種敷衍的姿態。而對於拜登而言,這一法案將助力民主黨提升中期選舉的支持率,槍支管制方面的勝利將作為民主黨對其選民的宣傳要素。
另一方面,與控槍法案相比,保護持槍的法案反倒在美國層出不窮。 6月23日,美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了紐約州限制攜槍的法律,限制州和地方政府監管槍支的能力。 8月25日,美國得克薩斯州“控槍派”再受挫,一名聯邦法官裁定得州禁止18至20歲平民在公共場合攜帶手槍的法律條文違反憲法,應予廢止。
根據日內瓦高等國際關係及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全球輕武器調查》研究報告,2017年美國人口為3.26億,但民間擁有的槍支數量達到3.93億支,社會槍支嚴重過剩。
在如此龐大的數字面前,一個不痛不癢的控槍法案未免有些無力。更何況,在槍支暴力的背後,是利益集團與政客的密切聯繫,是明顯的黨派對立,更是極端主義、種族主義等社會危機的爆發。
若想解決猖獗的槍支暴力問題,就必須從根源上拔除這一頑疾,凝聚共識,著力消除社會頑疾,而不是“槍口對外”,依舊打著“民主人權”的旗號干涉他國。否則,美國人民只會日復一日深陷槍支暴力的恐懼之中,而槍支暴力則迫使人們購買更多的槍支,由此產生的惡性循環只會讓每一個普通人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中新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