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創新刻進基因裡!看深圳如何修煉高質量發展“內功”

沿著深圳的深南大道一路前行,道路兩側,各式建築鱗次櫛比,勾勒出城市發展的動人輪廓。

從邊陲小漁村到全球創新之都,深圳創造了發展的奇蹟。站在新的起點,深圳繼續修煉“內功”,錨定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通過打造多個科技創新片區,致力於成為更俱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深耕科研創新,“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深圳成功的秘訣中,有一條“敢為天下先,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以說,創新就刻在了深圳的基因裡,也深深影響著從這裡成長起來的企業。

如今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大疆是絕對的主導。可是在2012年之前,該領域還是完全空白。

“當時無人機離大眾很遠,如果想玩,必須自己想辦法組裝,價格昂貴不說,還很難操控。國外雖有一些航模發燒友,但幾乎沒人想過無人機能夠成為’到手即飛’的消費品。”大疆企業戰略高級總監、公共關係負責人張曉楠稱,隨著陀螺儀傳感器技術的進步,小型飛行器自主導航成為了可能,大疆吸收了這一技術用在了無人機上。

由此,大疆一舉撬開了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成為了第一個敢吃螃蟹並獲得回報的公司,如今大疆還將無人機應用到農業、安防、電力、建築工程等領域。

站在大疆的全球總部“天空之城”往下望,視野所及之處就是培育了大疆、中興、深信服等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

“創新”是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的關鍵詞。這裡是深圳科教資源最豐富、高端人才最密集、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也是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高質量發展高地的核心載體、部省市共建的重大創新平台。

據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工作人員介紹,截至2022年底,科教城共集聚國家省市各類創新載體55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52家,R&D佔GDP比重達到6.57%,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53.85件,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初步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條和各類創新載體良性互動的融合創新體系。

作為科技創新發展的“主戰場”,近年來,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也不斷先行先試,在科技教育產業金融“四融合”中拔節生長,為深圳提供科研創新融合的西麗湖經驗。

深港優勢互補,打造科研產業新高地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深圳-香港,一水相連。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就位於深圳市福田區南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接壤處,面積3.89平方公里,由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園區和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園區組成。


圖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角。中新財經記者謝藝觀攝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深港雙方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成為香港創科發展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和撬動點。

近年來,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高端科創資源也快速形成從“零的突破”到“集聚發展”的局面,目前已落地高端科研和產業化項目150多個,集聚了一大批海內外院士專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形成了國家重大科研平台、世界500強研發中心、香港高校科研項目、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項目、深港獨角獸企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等科創產業集群。

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2018年落戶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創立舒糖科技的香港青年企業家何耀威也談到了政府給予的多重支持,“一些融資方面的政策,幫我們解決了資金上的問題,減輕了經營壓力。”

日前,舒糖科技收到了來自香港的首筆知識產權融資,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深港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完成深港兩地資金募集並正式落地。其突破了傳統融資方式的限制,為人才密集型企業“知識變現”探索出有效途徑。

據介紹,2023年,生物醫藥、新材料、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11家企業機構和項目批量落地河套合作區。

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5.49%,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城市首位,創新成果接連湧現,創新平台加快建設……如今的深圳正在將科技創新打造成一張最靚麗的名片,不斷增強大灣區建設核心引擎功能,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完)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中新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