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9日,瑞士第一大金融機構瑞銀集團(簡稱“瑞銀”)宣布,將以30億瑞士法郎的價格收購瑞士第二大金融機構瑞士信貸(簡稱“瑞信”)。而這筆交易將創建一個擁有超過5萬億美元投資資產的“巨無霸”公司。
百年“超級銀行”黯然離場引多國關注
“瑞信此前就已經出現比較大的幾筆投資失誤,致股價大幅下跌,市值跌破70億美元,已經低於瑞幸咖啡了。”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告訴中新財經。
今年2月,瑞信宣布2022年淨虧損73億瑞士法郎,連續第二年淨虧損。3月14日,瑞信發布報告稱,該行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在1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瑞士聯邦政府表示,面對目前困難形勢,瑞銀集團收購瑞信是恢復金融市場最近缺乏的信心的最佳解決方案,同時也是管理瑞士及其公民面臨風險的最佳解決方案。
瑞信成立於1856年,距今已有167年的歷史。瑞信曾是2008年次貸危機中為數不多損失較少的金融機構之一。同時,瑞信位列監管機構密切關注的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正是因為瑞信在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影響力,其被視為“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瑞士監管機構擔心,如果不採取措施,信心危機可能會蔓延到其他銀行。
不僅瑞士,其他多國也十分重視瑞信危機。瑞士央行發布的一則新聞稿提及,加拿大銀行(加拿大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英國中央銀行)、日本銀行(日本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美聯儲和瑞士央行於歐洲時間3月19日宣布了一項協調行動,通過美元流動性互換協議加強流動性的提供。
瑞士政府全力斡旋,“餘震”仍待觀察
瑞銀集團19日的公告稱,此次收購是在瑞士聯邦政府、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和瑞士國家銀行的支持下實現的。兩家銀行都可以通過瑞士國家銀行獲得流動性支持。
除了大幅折價外,此次交易還打破諸多常規,如交易跳過股東批准流程、160億瑞士法郎的瑞信AT1債券被瑞士金融監管局宣布清零等。
瑞士聯邦政府如此大費周章地“開後門”,真的能夠止住瑞信危機所帶來的後續風險嗎?
“市場的恐慌情緒會不會因為瑞銀接手瑞信之後就立刻消失,依然存疑,而一些滯後性影響和市場反應需要時間來顯現,系統性風險的警報還不能立刻解除。”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永表示,瑞銀接管後資產拆分、重組過程中,瑞信還有什麼其他問題、留下的窟窿究竟有多大,瑞銀有沒有足夠的流動性去補窟窿、應對新的市場變數和支持正常的業務運行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時間觀察。
“政府救助雖然暫時控制住風險,但可能會有一系列連鎖反應。加息仍在繼續,經濟增速也繼續下滑,實體企業未來將面臨更大的危機”楊德龍說。
資料圖:當地時間3月13日,客戶在美國加州聖克拉拉市矽谷銀行總部門前排隊等候辦理業務。中新社記者劉關關攝
專家: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可能性較低
楊德龍表示,瑞信面臨收購其實是全球銀行業危機引發的連鎖反應,美聯儲為了應付四十年來最高通脹水平“暴力”加息,引發歐洲央行跟風。
瑞信在流動性方面本就脆弱,在美國三家中小銀行破產後,投資者風險偏好更低,出現了恐慌性的資金轉移,最終導致瑞信無力回天。
隨著瑞信暴跌,歐美股市的銀行股也都應聲大跌,關於“雷曼時刻2.0”的擔憂再次甚囂塵上。畢竟,矽谷銀行倒閉的餘波還未散去。
“二者在時間上有一定關聯性,且都是遭遇信用危機,出現擠兌潮,但現在的情況和2008年次貸危機不同。”楊德龍分析認為,當前,多數大銀行的風險管理控制仍較好,美國沒有出現大銀行倒閉的情況。瑞信雖是大銀行,其倒閉的直接原因並不是美聯儲加息,而是自身在投資上的失誤,應當屬於個例,而不是系統性風險。
“目前來看,市場沒有出現恐慌性拋售的跡象,出現全球大規模金融風險的可能性不大。”楊德龍說。(完)
國際日報緊密合作夥伴中新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