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外,这条诗路上的庙宇体系极其发达,它们各有故事,又各有特色,串接起浙东几千年的文明。雇一条小舟,顺着浙东古运河,顺着曹娥江,顺着剡溪,一一踏访,一定还能找到那唐代诗人由心而发的诗意。
舜王庙——虞舜崇拜
舜王庙入口古樟 本文图均为 心匠 摄
吟咏上古先贤,思慕尧舜禹的理想仁治时代是中国文人的一个普遍情节。咏舜诗更成为古诗常见题材。曹娥江沿线的上虞,嵊县,会稽多有舜迹。《史记》载“舜上虞人”,《晋书》称“舜避丹朱于此”。此地民众对舜的崇拜演变成舜庙的形式。
越中的著名舜庙曾有三座。其中,上虞大舜庙处在浙东古运河与曹娥江交叉口的交通要道上,是唐代诗人行游必经之所。它规格最高,最为隆重,传说它始建于夏朝,毁于文革,现于江对岸凤凰山下重建。原在龙山下的古舜庙目前仅存硕大的舜井。晚唐越州诗人朱庆馀有《舜井》诗云:
“碧甃磷磷不记年,青萝锁在小山颠。
向来下视千山水,疑是苍梧万里天。”
尚存的著名舜庙,唯有王坛舜王庙。它在曹娥江支流小舜江畔。南宋陆游有“江边古庙锁朱扉”之句,现存庙宇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它选址极佳,同治碑文说它“舜皇山之巅,前瞰大江,后临旷野,远山四围,烟树掩映。”?
此庙布局采用前朝后寝制:前殿以舜为中心,布置成百官朝舜的景象。后殿再以舜为中心,两侧立娥皇女英像,犹如后宫寝殿。大殿前设民间极为少见的三重屋檐戏台。全貌木雕极其出色,特别是十二生肖,梅兰竹菊等主题雕刻为此庙一绝。
舜王庙三重檐戏台
禹庙——大禹治水有遗祠
传说大禹去世后归藏会稽山。司马迁曾亲自上会稽探禹穴。此后的历代文人无不追随太史公足迹,进而形成一个探访会稽禹迹的热潮。
禹庙
浙东大地曾受大洪水洗劫,禹庙星罗棋布的分布在田山河海间,这其中以会稽禹庙最为著名。此庙历史十分古远,传说它始建于夏少康时期,是一座望陵祠,南梁时重修,唐代元稹有《拜禹庙》诗:“古庙苍烟冷,寒亭翠柏稠。”禹庙苍古之意油然而生。
明嘉靖时,南大吉重修禹庙,又在其旁建禹陵,从而奠定后世大禹陵的格局。它们各成群落,各抱形势,但又相互联络成有序的整体。自秦始皇起,凡有雄心之帝王都会去会稽拜禹。康乾时期,皇帝多次下江南拜谒会稽禹庙,使禹庙的建筑形象更加官方化,以致今日当我们踏进禹庙之时,可以看到它是北方官式大木作建筑与绍兴本地装饰艺术的融合。而在在建筑群的组织上,它亦特色显明:背东面西,随着山势逐层抬升,利用地形的高差衬托出禹庙的巍峨。
禹庙石纽
禹庙一侧有窆石亭,内置窆石,有汉代字迹,可惜年代久远,磨损严重。它下大上小,顶端有孔,说不定是大禹下葬时镇穴之石。它的神奇古远,是历代文人墨客一探究竟的对象。除此而外,禹庙中留存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碑刻,有的刚劲有力,有的轻柔飘忽,有的狂放不羁,是一个碑刻书法艺术的集结地。
曹娥庙——人伦之光,文化漩涡
除了禹舜二圣外,浙东唐诗之路上最被古来文人踏足的就是这自汉代以来就直面曹娥江的曹娥庙了。因为它的光彩夺目,古来就被称为“江南第一庙”。
曹娥庙祭拜曹娥
此庙的成名之路,实际上就是文化积累的过程,中国文化在曹娥庙这里出现了漩涡效应。邯郸文,羲之碑,黄绢语,李白诗,高宗敕……围绕曹娥庙,长达千年前赴后继连续不断的吟咏,使它享誉中华,矍铄古今。
现存曹娥庙重建于民国,以碑文,雕刻,楹联,壁画四绝艺术著称,其中著名的是王羲之书写的《孝女曹娥碑》。目前存于曹娥庙中的最早的碑文则是由宋朝蔡卞书写的宋碑,是目前曹娥庙最珍贵的文物。
曹娥庙在建筑群的塑造上也十分宏伟。它坐西朝东,面向曹娥江,采用三路轴线并进的多进多路格局。中心一路建筑群尺度硕大,屋面极为高陡,而两个侧路建筑群尺度小巧,与周边民居无异。它是一座庙陵合一的庙宇,其北路轴线是一个微缩版的甬道通向墓穴的结构。
西施庙——西施浣纱
从初唐宋之问的“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到盛唐王维的“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再到中唐刘禹锡的“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最后到晚唐罗隐的“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咏西施诗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佳句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