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泛區宿遷市的滄桑巨變:從“一宿搬遷”到生態宜居之城

“宿遷宿遷,住一宿就搬遷。”

這句民諺曾是水患帶給江蘇宿遷百姓最深切的感受。

駱馬湖的晚霞 劉嬌攝

這座蘇北小城地處黃河故道下游,地勢低窪,境內有駱馬湖、洪澤湖兩大湖泊,水網密布,過去每到洪水氾濫季節,當地百姓居無定所,搬遷頻繁。新中國成立後,地方政府興修水利,根治水患,城市發生滄桑巨變。日前,記者在宿遷採訪發現,這座曾經的水患之城已經成為一座生態宜居之城。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泗奪淮以後,直至明清期間,黃河河道經歷了一系列演變,水災頻發。”站在宿遷印象黃河景區九龍寶塔塔頂,宿遷市宿城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尹者剛介紹說,不斷變化的黃河河道,就像一把左右搖擺的刷子,不斷將災患帶給這裡的人們。

宿遷市境內黃河故道全長113.6公里,其中市區部分約10公里,呈L形穿城而過。新中國成立後,宿遷多次對黃河故道進行大規模整治。從1949年到1955年,通過四期工程,將黃河上游的駱馬湖建為臨時滯洪水庫。1958年,水利部正式批准駱馬湖為常年防洪蓄水水庫並啟動建設。隨後,嶂山閘、駱馬湖一線、二線、皂河抽水站、宿遷閘、六塘河閘等一系列重點工程陸續配套建設。

“從此,宿遷徹底告別’一宿搬遷’,水患災害成為歷史。”宿城區水利局黨委委員劉軍說,目前,駱馬湖不僅是南水北調東線的重要調節湖泊,還承擔著宿遷農業灌溉、生活供水、生態補水等重要任務,是宿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

我們站在九龍寶塔向下望去,往東南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黃河古道公園,公園裡綠樹成蔭;往西北則是煙波浩渺的駱馬湖,湖面上漁舟點點,鷗鷺翱翔。

“我早晚都要在黃河公園裡慢跑10公里左右,閒暇時還能在這裡釣釣魚,約上老夥伴們打打球。”70多歲的市民周師傅是位老宿遷人,對現在的黃河公園無比滿意。“我就住在公園南側小區,出小區北門就能進入公園,你看這片公園將黃河故道整個串聯了起來,自行車道、步道、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全部都有,太便利了。”

“雨天道路泥濘,無法行走,但只要一晴天,路面上的細粉砂土就漫過腳麵,塵土飛揚。”憶起黃河故道往昔,周師傅說,那時的河道還是主要的排污通道,河內污水腥臭,河岸邊茅草叢生,蚊蟲成群。“連釣起的魚兒,都有一股煤油味,不能吃。”

為了全面提升城區黃河故道水生態和水環境,2010年10月,2011年6月、7月相繼啟動了水景公園、印象黃河和古黃河雄壯河灣風景區建設。

傍晚時分,我們徜徉在宿遷黃河故道景區,步行道上或跑步、或慢走的市民絡繹不絕;河邊仍有人在垂釣,公園內露天籃球場上,年輕人們在揮灑汗水……特色龍堤、雄壯河灣廣場、歡樂灣、古河風光台、櫻花苑、水杉林、雙塔雲影、藏金灣等景點互相輝映,將整個黃河故道串聯起來,各有特色,又渾然一體,猶如為宿遷披上了一條風光秀麗的綠紗帶。

水是一座城市的血脈,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宿遷因水而“遷”,又因水而興。

近年來,宿遷圍繞“江蘇生態大公園”定位,立足生態優先,走綠色創新發展之路,著力打造“生態之城”。

“2017年,我們市的金秋經濟貿易洽談會改叫’綠洽會’,充分說明了我們對生態的重視,不是環保的企業不要。”宿城區委書記裴承前告訴記者,對生態的重視,反而刺激宿遷招商工作大踏步前進。“第一屆’綠洽會’投資總額257.05億元。幾天之後,2019’綠洽會’就要開幕,目前已談成的項目有48個,協議投資總額729.2億元,有望突破千億元。”

數據顯示,建市23年來,宿遷的GDP已從1996年的124.88億元,上升為2018年的2770餘億元,成功跨入全國地級市“百強”。

生態成為宿遷發展的“底色”,也成為宿遷發展最大的“助推劑”。2017年,宿遷以全國總分第一的成績創成“全國文明城市”,還先後榮獲“國家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節水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等多項殊榮。

項羽故里景區 劉嬌攝

宿遷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一尊巨大的青銅像佇立在項王故居門前,他握劍立馬,目視前方,不遠處,黃河水仍在流淌,見證著宿遷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正在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完)

國際日報記者劉嬌宿遷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