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行走中國·海外華文媒體鹽城建湖行”活動由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主辦,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江蘇分公司、中共鹽城市建湖縣委宣傳部承辦。來自五大洲的十多家華文媒體代表一起踏訪這個位於蘇北里下河腹地的水鄉,感受“淮雜之鄉”溫馨的民俗風情和精彩的非遺文化。
“難得一見的生態美景”
建湖九龍口是一處潟湖型濕地。蜆河、林上河、錢溝河等九條自然河道匯集於龍珠島,猶如“九龍捧珠”。這裡是江蘇省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潟湖遺跡原貌,面積7000公頃,其中,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大約660公頃。
華文媒體採訪團一行走進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午後的陽光雖然刺眼,但公園內綠樹濃蔭,水流潺潺,猶如世外桃源般涼爽宜人。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在九龍口濕地,能夠淨化水質的蘆葦是佔絕對優勢的水生植物。除了茂盛的蘆葦,這裡還廣泛生長著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菱、蓮等水生植物,與蘆葦共同為多種動植物營造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神奇的五穀樹。劉嬌攝
泛舟水上,只見天光雲影,水天一色。蘆葦叢中不時飛出一兩隻體型較大的白色水鳥,空闊的水面上亦有一群群野鴨追逐嬉戲,對於駛過的遊船已是司空見慣。據九龍口旅遊度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九龍口的核心區域水質清澈,符合國家Ⅱ類水質標準。豐盛的水草、魚蝦等,為水生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這裡常年生活著數以萬計的野鴨、鸕鶿等水鳥,“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等66種珍貴野生鳥類均將此處作為生息繁衍的樂園。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詩裡的美景走進了現實,而我走進了畫裡。”本報記者劉嬌嬌用詩意的語言讚美九龍口,“我要用手中的筆、相機記錄這些難得一見的生態美景,向海外華僑華人朋友講述建湖的美好。”
馬來西亞《亞洲時報》執行董事張嘉宙用“美麗、美好”來定義九龍口,他說,九龍口是建湖好生態的一個縮影,湖、盪、河、渠遍地,“水”“綠”生態特色疊加,這是建湖獨特的生態紅利。
據了解,2019年,九龍口成為鹽城市首家獲批的國家濕地公園。如今,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全面開展湖蕩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大力開展退耕還濕、退圩還湖等工程,努力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在文化傳承、文化表達上很有新意”
夜幕降臨,位於九龍口河岸邊的淮劇小鎮熱鬧起來,大型多維實景沉浸式秀演《小鎮有喜》準時上演,建湖的國家級非遺淮劇和雜技巧妙地融合在演出中。
航拍淮劇小鎮。(資料圖) 建湖縣委宣傳部供圖
建湖是“淮雜之鄉”。近年來,建湖以國家級非遺淮劇和雜技為依托,以文華大獎淮劇《小鎮》為藍本,原景再現劇中十八個節點,打造了生態為本、文化為魂、文旅融合、非遺傳承的新型文旅地標——淮劇小鎮。
淮劇小鎮的前身,是有著600多年曆史、淮劇發祥地和興盛地的“沙莊古村”。淮劇小鎮遵循“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理念,對原有500餘戶居民原址安置200餘戶,保留村落生活氣息,形成了“村在盪中,盪在村中”的獨特空間風貌和“戲在村里,村在戲裡”的特有精神特質。
“姑母叫我小花郎,我頭澆冷水透心涼……”在淮劇小鎮沙莊戲苑,華文媒體採訪團一行聆聽了傳統淮劇《珍珠塔》選段,原腔原調、原汁原味的淮劇表演,贏得大家拍手叫好。
淮劇小鎮也是展示建湖雜技的大舞台。“建湖雜技”以柔美婉約為主,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傳承發展史。作為建湖的文化名片,建湖不斷加強“建湖雜技”的活化傳承和品牌打造,注重技術更注重藝術,用雜技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在淮劇小鎮,劇情與現實、傳統與現代交織,各種淮劇秀演、民俗表演隨時都能讓遊客參與其中。藕粉圓子、恆濟大魚圓、蘆葉茶……華文媒體採訪團一行品嚐了富有水鄉特色的美食,點讚美食是建湖另一張“有味道的名片”。
“當地政府很用心,在文化傳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羅馬尼亞《歐洲僑報》社長高進表示,他走訪過很多文化小鎮,感覺建湖淮劇小鎮非常有特色,“在文化傳承、文化表達上很有新意”。
“點綠成金,建湖有戲”
在集水產養殖與加工、漁業休閒與觀光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江蘇正源創輝有限公司內參觀,猶如走進了一座漁業公園。數十個水池內,扑騰的鮰魚不時激起水花。
據建湖縣恆濟鎮政府相關人員介紹,正源創輝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項目總面積1.5萬畝,主要包括循環水生態養殖區1000畝、生態大閘蟹養殖區3500畝、稻(藕)田綜合種養區4500畝、高效設施漁業養殖區6000畝,被列為國家生態農業循環經濟項目。
華文媒體採訪團參觀正源創輝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項目。劉嬌攝
這裡做足“生態+效益”文章:引進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將傳統池塘“開放式散養”改進為循環流水式“圈養”,實施高密度、零污染、低用藥水產養殖,養殖的“衝浪魚”俗稱“跑步機”上的魚。該項目每個水槽110平方米2.5米深,可投放1萬尾鮰魚苗,每立方水體產量超過100公斤,是傳統養殖的4倍至5倍。
華文媒體採訪團一行認為,將傳統池塘“開放式散養”改進為循環流水式“圈養”,這樣的生態養殖模式很先進,能夠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近年來,建湖將綠色發展理念還融入產業發展之中,圍繞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鍊等方面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在江蘇潤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華文媒體採訪團走進智能化無塵車間內,觀看自動導引運輸車穿梭不歇,一件件光伏組件產品陸續下線的場景。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潤陽光伏建有15條高效PERC電池生產線,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3.5%,新產品良率達95%以上,處於行業領先水平。該公司還與晶科、隆基、阿特斯、環歐國際、天合、東方日昇等光伏龍頭企業合作,電池出貨量位居全球前三。
既遠離油田,又不靠大型鋼企的建湖,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級石油裝備製造基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560餘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湖縣鴻達閥門管件有限公司是其中代表。作為三大石油央企的一級供應商,鴻達公司生產的閥門等數百項產品應用於國內大小油田。
據了解,建湖縣高端裝備、新能源、電子信息三大產業佔規上工業比重已提高到72.5%,主導地位越來越牢固,體現了不斷提升產業“含綠量”的鮮明導向。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高進說,“以綠色築底,建湖的高質量發展畫卷會越來越生動,點綠成金,建湖有戲!”(完)
國際日報記者劉嬌建湖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