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600年“湘南第一村” 板梁:“朱颜”未改 生机焕发

探访600年的 “湘南第一村”

板梁:“朱颜”未改 生机焕发

[本报讯] 登高望远,360多栋保存完好的明清历史建筑鳞次栉比,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风格在薄雾中犹如一幅水墨画;走进细看,栋栋古建筑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历史的古朴与沧桑。
这就是拥有中华历史文化名村、“湘南第一村”等头衔的板梁古村。记者近日特意探访了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感受其让人怦然心动的古韵今姿。

板梁古村位于湖南郴州永兴县高亭司镇境内,始建于宋末元初,鼎盛于明清,全村同姓同宗,是一个单亲衍生发展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栋1000余间明清建筑。

走过一座由青石铺就的三孔桥,便步行进入了古村。该桥名为“接龙”,有接龙气之意,历史的沧桑在青石板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
古村内的街道都是石板路,将一栋栋古建筑串联起来,可谓是四通八达,初次到访,颇有“迷宫”之感。板梁村党总支书记刘智雄指着一米余宽的石板路说:“这条穿村而过的石板路就是金陵古驿道,向南可到广西、广东,当年杨贵妃要吃广东岭南的鲜荔枝,就是由这条道骑马传送的。”
踩着青石板,穿行于一栋栋古建筑之中,庙祠亭阁、旧私塾、古商街、古钱庄、古民居等一应俱全,不少古建筑至今仍有村民居住,看到记者一行,他们还不忘招呼大家买点摆放在自家门口的红薯酒、甜酒、红薯片、鱼干等土特产,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众多古建筑中记者最感兴趣的是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润公厅,建筑结构使用了卯榫结构,没有用一颗铁钉,厅堂墙上还留有“忠孝廉节”四个字。刘智雄说,这是板梁村的古训,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板粱人就将其浓缩到这四个字里。

一场湘剧表演在庙下村祠堂上演,吸引了全村村民观看。近年来,庙下古村的文化旅游成为一张名片,村民自己组建的剧团新排了十余台传统大型剧目。湘剧的传承和发扬,让这个古老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千年古村传唱600年湘剧

“全村现有500余户,其中约90户居住在古建筑的老房子里,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刘智雄告诉记者,房子有人住才有灵气,才能更好地保存下来;一些空房子长时间没人住,就破损、倒塌了,“正因为有了这些老人,板梁古村才充满生活气息”。
68岁的刘俊武与妻子住在老房子里,闲暇时在家门口卖些藠头、野菊花等作物。他说,自己不愿搬、也不会搬出去,“这里就是我们最后的家”。

                            村民生活惬意。 王昊昊

古村内还有几处古泉,极其清澈、入口甘甜,有趣的是,出水口下方有三个蓄水池依次排列。原来,这是村民为了保护泉水的纯净,依次用作饮用、洗菜、洗衣用,数百年来延续至今。

  中新社湖南分社白祖偕社长在向河边洗刷的老人家了解民情。

如今,板梁古村已成为中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感受600年来的古今碰撞。来自浙江的杨宏杰今年在古村开了第一家轻音乐吧,让游客有一处休闲、歇脚的地方。他将板梁比作还未发展的乌镇、西塘,希望能在此吃下一大块“蛋糕”,虽然这条路暂时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古村的底蕴、美景让他有此底气,“将来游客多了,还可以做民宿、餐饮”。

刘智雄说,板梁村成立了旅游公司、古村文化研究会,专门负责旅游开发。古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现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将来他们将鼓励更多村民住进古村,并引进有保护古村落意向和情怀的人士来此投资,让古村焕发更强的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