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机器人客服“对话”到“刷脸”领取养老金,从智能保险顾问量身定制“家庭理想保险建议”,到仅需手机上传资料就可完成“智能赔付”。近年来保险行业新鲜事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成为其中的“高频词”。
这无疑是一个信号: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尖端技术的加盟,正让传统保险行业直面“人工智能时代”。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18保险智能运用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表示,自2006年开始,中国保险业相继经历了电子化、自动化时代。进入2018年后,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工智能在保险业的发展产生协同作用,满足行业各环节的相关需求,令保险业迎来“智能化时代”。
“保险业正在经历一场‘工业革命’,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价值链的各个方面都将在保险科技的影响下发生主动进化,保险科技也积极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来服务于生态系统。”许闲说。
许闲的观点,不难从今年以来保险行业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中获得印证。
今年7月,来自广州的张女士通过拍照上传资料的方式,在支付宝中报销了治疗感冒的门诊费用和药费,成为“全流程AI快赔”的首位体验者。在这一过程中,识别、审核、赔付全部由人工智能自动处理,实现了全程无人工干预。
11月末,互联网保险定制平台“悟空保”发布“百万重疾医疗险”。借助用户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技术,这一产品可针对不同用户实现个性化定价,令“健康消费行为人群享受更低费率”成为可能。
作为中国太保寿险推出的六大智能项目之一,“核动力”人工智能核保项目近期正式上线,实现全天候、高精度AI核保作业支持。根据生产运行验证,AI核保模型判断与资深核保人员操作比对一致率达95%,AI核保人工作业替代率达15%。
复旦大学保险科技实验室联合中国保险学会共同发布的《人工智能保险行业运用路线图(2018)》认为,人工智能在保险行业的运用已进入“加速”阶段,其典型应用包括保险个性化、智能保顾、智能承保、索赔管理与反欺诈、保险资金运用等等。
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保险业尚处于“弱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在保险行业的运用场景局限于机器人针对简单投保、承保等问题进行回复,以及对投保流程的优化等等。
未来,随着智能化运用不断深化,中国保险业将进入“中智能时代”,即除附带感情色彩的沟通之外,人工智能可完成投保过程大部分沟通问答,并针对大数据分析实现差异化定价、精准推销等。而伴随机器学习功能的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有望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保险产品定制,从而引领保险行业进入“强智能时代”。
业界专家坦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正面效应,但政策监管、数据、市场、研发技术和信息安全层面也存在一定障碍,在资本、数据、道德伦理、人才等因素方面则机遇与挑战并存。
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近日举行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并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给保险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如何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变化,需要整个行业加以重视和思考。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