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故事 | 冲破黑暗,这位华人医生从“追光”到“成为光”……

冲破黑暗,这位华人医生从“追光”到“成为光”……

  2024年,电影《重见光明》(Sight)在美国上映,讲述一位华人眼科医生的故事。而电影的原型正是国际知名眼科专家王明旭。

  在美国拿到激光物理学和医学博士学位,完成世界首例飞秒激光人工角膜移植,公开分享羊膜隐形眼镜专利技术……王明旭回顾着过往,他的叙述依旧充满着坚定、乐观和勇敢。

  近日,王明旭接受中国侨网“华人故事”采访,如此分享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路上会有困难、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我们。

  “事在人为是我的座右铭”

  1982年2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毕业后,王明旭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开启在马里兰大学的求学生涯。

  “下飞机后的第二天,我和其他两位同学还没来得及调整时差,就匆匆步入考场。”王明旭称,“当时只有通过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好在我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王明旭称,异乡求学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未知旅程。他们三人合住在没有窗口的地下室里,尽管条件简陋,却从未感到辛苦。“白天上课,晚上就在图书馆自习,经常学到很晚才回住处睡几个小时。背井离乡,我们要努力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为深入了解美国文化,王明旭会利用假期参加各种学习班。他的兴趣爱好广泛,在芭蕾舞、钢琴演奏、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说,随着不断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他的语言表达越来越地道。在带教的实验课上,他总能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学生们都乐于与他交流探讨。

图为王明旭在马里兰大学。(受访者供图)‍‍‍‍‍‍‍‍‍‍

  1986年,王明旭获得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出生于医学世家,我决定再次挑战自己,申请进入医学院。”他说,当时社会对亚裔面孔歧视还显而易见,初次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咨询入学准备,就被当时不看好中国人的招生办公室主任劝退。

  “我并没有气馁,而是在之后的全美医学院统一考试中全力以赴,最终进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医学项目深造。”王旭明回忆称,后来那位招生主任也打来电话,向他伸出橄榄枝,并许诺提供最高奖学金。“可他并不知道,和他通话的正是三个月前被他拒绝的中国留学生。”

  这段经历也被拍进了电影《重见光明》。王明旭称,华人靠自身努力与奋斗,一定能在不同领域闪闪发光。应对偏见和歧视,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行动和结果证明给那个人看,他错了。

  “事在人为。”王明旭履行了诺言,而后他毅然把眼科作为第一选择,成为一名杰出的眼科医生。“我有激光学的学科背景,又具备医学知识,可以解决激光在眼科运用中的问题,又有创新优势。”他说。

  一封盲文感谢信的背后

  “王明旭眼科中心”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很多病患慕名前往。王明旭认真对待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病人,细致询问他们途中可能出现的新状况,确保病人得到及时、妥善的安排。

  在候诊室,一封用盲文写的感谢信和一封西班牙语手写信被王明旭放在相框中永久保存起来。他说,这是同一个病人失明时写下的最后一封盲人信,以及复明后写的第一封感谢信。“它们激励我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光明。”

图为弗朗西斯科写的感谢信。(受访者供图)

  这两封感谢信来自墨西哥患者弗朗西斯科·萨拉扎(Francisco Salazar)。10岁时,他因一次化学爆炸造成双目失明。他的母亲四处寻医问药,想尽办法寻找治愈儿子双眼的任何可能。1998年春,他们带着一线希望到美国,找到了王明旭。

  王明旭回忆称,弗朗西斯科的病情很重,一只眼睛只有光感,另一只眼睛视力完全丧失。“治疗过程非常漫长,是我做过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

  “1999年8月11日,我为他进行了第一次手术,操作的核心是将羊膜组织移植到眼角膜,以此形成一个治疗帐篷,能有效减少炎症反应,并一定程度促使角膜愈合。”王明旭说,手术很成功,术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也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后续治疗。

图为王明旭发明的羊膜隐形眼镜。(受访者供图)

  2000年11月,弗朗西斯科的病情再次恶化,王明旭决定为他进行角膜干细胞和角膜移植。“从角膜上剥离过去的移植物是手术中非常危险的一步,如果不小心穿破,患者将永久失明。”他说。

  手术过程如履薄冰。王明旭小心分离着眼角膜,但意外还是发生了。眼球内容物突然涌出,他以最快速度进行抢救性缝扎,手术器械的金属碰撞仿佛压制了所有人的呼吸声。直到手术宣布成功,在场的医生才为他松了口气。“当时的我汗流浃背,仿佛带着病人闯过摇摇欲坠的独木桥,拼命和时间赛跑。”回想手术中的紧要关头,王明旭仍心有余悸。

图为王明旭收到病人的感谢贺卡。(受访者供图)‍‍‍‍‍‍‍‍‍‍‍‍‍‍‍

  手术后第二天,王明旭帮弗朗西斯科取下眼前的绑带,强烈的光线让他适应了一会儿。他缓缓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是为他重获光明而喜极而泣的母亲。

  王明旭说,他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这位少年终于在17岁的年纪看到了世界,他可以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上学、玩耍,拥有正常的生活。

  这些年来,王明旭一直珍藏着许多病人和家属的感谢信。“既然他们把眼睛交给我,我就要用心对待。”他说:“从第一次诊疗到康复,我会把手机号码告诉给每一位病人,确保他们能随时联系到我,我愿意耐心解答他们的任何问题和担忧,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治疗的信心。”

  用100%的努力完成1%的可能

  2004年3月29日,王明旭完成世界首例飞秒激光人工角膜移植。为等待这一天的到来,他和病人约尔(Joel)一家花了8年的时间。

  约尔的母亲怀孕时不幸感染病毒,导致约尔的眼角膜感染后形成疤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眼角膜血管继续增生,疤痕加重,失去了视力。

  “我记得第一次见面,这位中等身材的男子双手搭在他母亲的肩上,一步步走进办公室。”王明旭表示,“当时的技术无法为他恢复视力,但只要有1%的可能就要以100%的努力去做,我和其他专家反复研讨,迈出了治疗的第一步。”

图为王明旭为病人检查视力。(受访者供图)

  从1997年开始,王明旭就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为约尔做了数次手术,可结果都未达预期。他说,治疗严重眼角膜疤痕导致失明的主要方法是角膜移植,但移植排斥反应是影响手术的最大障碍,而当时科学家研制出的人工角膜又存在着安装困难的问题。“在那段艰难时期,我们只能一边鼓励约尔战胜病痛,一边坚持不懈地探寻可行的治疗方案。”

  2004年1月,约尔在一次复诊中告诉王明旭自己即将和女友结婚的消息。“在祝贺的同时,我很担忧一个盲人如何成立家庭并维持正常生活。”王明旭反复思考手术的利弊,希望治疗的成功能让约尔拥抱光明,亲眼看到自己的新娘。

  病变的眼角膜疤痕厚薄不均,增加了手术的难度。王明旭想到用飞秒激光技术代替传统手术刀制作移植口袋,安装人工角膜。

  “飞秒激光技术常用于正常的透明角膜,但我曾经的实验也已证实其波长能有效穿透病变角膜。”王明旭依据实验调整参数,设计了精确的操作流程,并预想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飞秒激光的精确度高,口袋还可以覆盖回去,即使这次尝试失败,患者仍能保持现状。”他说。

图为王明旭与他的眼科著作。(受访者供图)

  3个月后,历时近4个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前一天,我排开了一切干扰,把整个流程反反复复在脑子里推演了无数次。”王明旭告诉记者,第二天随着手术的推进,当口袋按照事先的设计精准完成时,他的内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

  术后6周,约尔重见光明。他看到了未婚妻的金色长发,看到了已经苍老的母亲,还有8年来为他复明尽心尽力的华人医生。此后,约尔按计划如期举行了婚礼,而王明旭则带着“世界首例飞秒激光人工角膜移植”的报告参加国际眼科学术会议,为更多盲人带去希望。

  愿更多人传递美好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王明旭撰写了10本英文眼科教科书,同时将羊膜隐形眼镜专利技术分享给全世界的眼科医生,为他们提供免费教学和讲座……

  “我生长于中国,故乡教会我积极进取、与人为善,而美国给了我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世界眼科学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他说。

图为2006年第二届眼睛舞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王明旭在美国组织了很多视力保健义诊活动,为不同族裔的民众免费检查眼病,并为盲人评估复明和诊治的可能性。

  王明旭发现,很多病患都因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于是他在2003年11月成立了“王明旭复明基金会”,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眼疾患者走出黑暗。

  为争取到社会各界的支持,王明旭想到通过举办募捐舞会的方式汇聚更多爱心。“业余时间我很喜欢跳交谊舞,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和华丽的舞步总能让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这也是‘眼睛舞会’的灵感来源。”他说。

图为王明旭与印度盲童卡贾尔。(受访者供图)

  王明旭介绍,眼睛舞会设置了一个特别环节。灯光渐渐熄灭,每位嘉宾都将亲身体验盲人日常面临的黑暗时刻,而后音乐缓缓响起,光明再次出现。“我还会邀请复明的患者作为特别来宾,希望他们能用自己的故事给更多人传递勇气和力量。”

  2007年与印度盲童卡贾尔(Kajal)一起领舞的画面仍让王明旭历历在目。“这个不幸的女孩被狠心的继母在眼睛上泼了硫酸,之后被遗弃到火车站。在得到救助和治疗后,她的视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王明旭表示,后来她不仅完成了大学学业,还回到印度帮助更多的盲童,“我想这正是慈善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