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俄勒冈交响乐团小提琴家李玉琪:音乐可以治愈灵魂

  在美国俄勒冈交响乐团,一场职业小提琴家的选拔正在进行。三轮演奏,厚厚的幕布将评委和求职者分隔两端,舞台上只能听到乐曲声、笔尖记录声与偶然传来的咳嗽声。最后一轮,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等待,中国候选者李玉琪被宣布录取。学习音乐20余年,她始终怀揣着对小提琴的热爱,行走在自己的音乐之路上。

  始于热爱

       李玉琪的父亲喜欢古典音乐,自学过吉他,常常在家中播放磁带。在音乐氛围中成长的李玉琪6岁开始学琴。“在我就读的小学,每个学生需要选择一门特长,面对小提琴,我没有犹豫,天然地喜欢这个乐器”。

  四年级时,在启蒙导师的推荐下,李玉琪参与了武汉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的考试,顺利通过。从爱好到专业,她的小提琴生涯正式拉开了帷幕。

  李玉琪本科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期间,“上海四重奏”组合回国办大师课,与老师交流学习后,她萌生了想要出去看看的想法。“古典音乐起源于西方,不止于音乐本身,还要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之后,李玉琪获得了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硕士学位。

  俄勒冈交响乐团是李玉琪正式求职的第一站,和将近100名候选者切磋,她幸运“上岸”。

  “台下练习得不错,但是台上不能百分百发挥出来。”李玉琪有着自己的困扰,从练习,到修正,再到上台,她经历着一次次的归零与沉淀。“热爱”为李玉琪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使她可以不断地调整心态,精益求精,突破瓶颈。

  更进一步

  李玉琪曾师从洛杉矶爱乐乐团小提琴副首席王冰。“那时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怎么把音乐演奏得非常细致。每一个音都很考究,比如用多少弓子、怎么配合呼吸。”李玉琪回忆说,除了抓细节,王冰老师还让她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交响乐团。

  “以前学习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独奏,但是在交响乐团中,我是将近100人中的一员。王冰老师引导我们要把耳朵完全打开,演奏时也要聆听其他管弦乐的旋律与色彩,用眼睛看着指挥的动作,理解他的意图。”

  在俄勒冈交响乐团工作的5年里,李玉琪有机会与许多卓越的音乐家们合作。2023年,大提琴家马友友来乐团举办专场音乐会,让李玉琪备受震撼,她赞叹道:“马老师的第一个音一出,我的鸡皮疙瘩就起来了。感觉大提琴不像是工具,音乐就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她坦言,自己的路很长,当技术到达一定阶段后,对音乐的理解还需要更进一步,品味其中的情感流露。

  演奏之外,李玉琪还会教授小提琴课程。教学相长,在梳理学生的疑惑时,她常感到豁然开朗。并且,李玉琪鼓励学生们多倾听不同版本的演奏。“听得多了,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拉琴。”

  情感释放

  乐团演出过后,会举办小型的聚会,音乐家和观众可以进行面对面交谈。李玉琪表示,和观众交流也是丰富自己的过程。“当看到观众热泪盈眶,表达喜欢自己的演奏时,我会很开心,因为用音乐的方式帮到了别人,可能是情感的释放,又或者是相互碰撞出了新的感悟。”

  当地古典音乐的受众以老年人为主,有时候演出结束,友善的爷爷奶奶还会邀请音乐家吃冰淇淋。李玉琪希望有机会将古典乐与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接触,“比如融入故事或是视觉艺术等,而不是一提到古典音乐会就让人想到正襟危坐。”她解释道。

  “音乐是没有障碍的语言,不分国界,无论种族。”在美国大大小小的独奏音乐会上,李玉琪都尝试在演出最后加一首中国的曲目,她还曾在乐团的官方媒体发布自己录制的《夏夜》,反响很好。很多外国人被中国的音乐吸引,李玉琪会为他们讲解作品的来源,传播中华文化。

  打开李玉琪的个人网页,“音乐可以治愈灵魂”的标语映入眼帘。在她看来,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音乐一代代传承下来,是永恒、纯粹的。李玉琪认为自己的职业很有意义,在未来,她也将继续演奏下去,用音乐构建起人群、国家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报记者 杨 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09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