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提供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新典范
12月2-4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代使命和世界意义。
大会前后,大湾区发展利好消息频传:黄茅海跨海通道迎来通车倒计时,珠江口东西两岸互联互通再提速;深圳居民赴港“一签多行”、珠海居民赴澳“一周一行”政策实施,内地居民往来港澳更方便……
软硬联通加快,大湾区要如何继续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在多场专题会议及平行分论坛上,全球知名专家、学者、业界领袖及国际组织代表等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观察和见解。
胸怀“国之大者”
做实融合大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制度特色,正不断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破解融合发展瓶颈。
在马来西亚国会议员、前对华特使陈国伟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模式给世界带来了多重的示范意义。
陈国伟表示,在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方面,通过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深度融合,大湾区创造了区域内多经济体协作的成功案例,为全球多元制度间经济合作提供了参考。
此外,陈国伟也认为,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融合实践方面,大湾区也在加快推进国内国际市场贸易金融和法律等领域的规则对接,采取了如“深港通”“债券通”等金融互联互通举措,“这一模式展示了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实现平衡,为其他经济体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启示。”
香港南丰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梁锦松表示,珠三角9个城市与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功能非常互补。“珠三角9城的制造业及各个行业都非常齐全,而香港在帮助中国企业出海方面则具有巨大的优势。”
梁锦松认为,香港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打造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桥头堡和重要跳板。“作为全球金融中心,香港可以为中国特别是大湾区的许多企业提供服务。”梁锦松说,其他地区企业能够利用香港金融资源,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可以筹集资金。同时,香港也可以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金波注意到香港提出的北部都会区策略。在他看来,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相向而行、协同发展的新阶段,“整个区域正式迈入了‘大湾区框架’。深港双城携手,势必会在亚太区域形成一个国际超级大都会。”
“这个都会,有强大的科研能力,有雄厚的资本实力,有发达的产业体系,有广阔的内需市场,有充沛的人才供给,有宜居的生态环境,有完善的配套服务。”李金波认为,深港两地在优劣势上又形成强互补关系。假以时日,这个区域可成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成为国际高端资源配置的枢纽,成为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城”。
勇立时代潮头
争当开放引领地
1453家全球独角兽中,总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有70家,占全球近1/20。其中,希音、微众银行位居全球独角兽前十,八家独角兽进入百强。当前,大湾区正形成世界级产业孵化高地。
“要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产业新规则最早在中国实践的地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率先探索制定人工智能产业的相关行业规则。
放眼中国乃至全世界,粤港澳大湾区是技术应用领先的地方,就注定会遇到很多其他地区难以遇见的新问题。“所以,大湾区就要提前探索制定新规则。因为一旦有了新规则,就会被世界其他地区所借鉴。”朱旭峰建议,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备成熟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的前沿高地,成为产业新规则最早在中国实践的地方,并逐步向外扩散。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达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子程同样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优质高效、解渴管用的法律服务予以支持,而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城市群建设发展对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引领借鉴作用。
创新之外,与会专家还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当继续扩大融合与开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认为,在规划设计上也应注入“大湾区特色”。“大湾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应当体现地域、文化与时代三者的融合与创新,建立一个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优质的大湾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廷惠表示,应当共建“开放湾区”,打造高水平开放引领地。具体而言,应当塑造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利用市场绝对规模优势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大湾区潜力无限,要激活潜力,发展是关键。“粤港澳大湾区想要实现真正的破题,关键在于粤港澳三地要协力打造一个内在相互联系、资源共同享受、动力相互促进的大湾区。” (南方日报 任燚 李鹏程 傅鹏)
国际出发旅客值机时间更充裕
从12月6日零时起,广州白云机场出发的所有国际客运航班截载时间调整至60分钟(含)以内。从白云机场出行的旅客将拥有更充裕的办理值机手续时间,享受更多的值机便利。
航班截载是指航班停止办理乘机手续的时间。航班截载时间偏长,是旅客航空出行的痛点,也是民航业的难点问题,民航局将缩短航班截载时间工作纳入了《“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白云机场积极响应民航局号召,持续优化调整保障流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这次调整是继2023年所有国内客运航班截载时间缩短到起飞前40分钟、今年10月广州始发的“南航快线”国内航班人工柜台截载时间调整至起飞前30分钟之后,又一切实惠民举措。
近年来,白云机场深化广州枢纽建设,积极扩展国际航线网络,今年以来,新增、恢复或加密国际客运航线超50条,新增国际客运通航点超10个,国际业务稳步提升。据白云机场介绍,这次优化国际航班运行保障工作得到了各驻场航司的大力支持。
此次调整,是白云机场积极响应民航局号召,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民航局“出行时间缩减工程”的一项举措,更是白云机场持续推动国际枢纽建设、提高国际航班旅客服务保障水平的体现。未来白云机场将持续践行“春风服务”理念,积极优化服务保障流程,让更多旅客享受更充裕的值机便利、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白云机场提醒,部分国际航空公司在白云机场出发的国际航班截载时间小于60分钟,比如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柬埔寨国家航空公司、印度尼西亚鹰航空公司、越南航空公司、老挝航空公司等7家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班截载时间为45分钟(含)以内,请广大旅客留意航空公司实际公布的截载时间。(南方日报 刘倩)
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密集进入运营期
12月5日,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运行。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共建谱仪投入使用。
同日,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再添新成员,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启动建设。其中,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深圳乃至大湾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能核电等产业发展。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为我国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极限和综合研究手段,是支撑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东莞,世界第四台、中国第一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在紧张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在江门,历时11年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成,预计明年正式运行取数,持续捕捉中微子……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密集进入建设运营,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华社 曾子航 柳艳)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0万人次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12月4日上午迎来2024年的第800万位旅客,这是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0万人次大关,全年旅客吞吐量有望达860万人次。
据介绍,揭阳潮汕国际机场自2011年底运营以来,运输生产发展迅猛,年旅客吞吐量在2018年连续跨上500万人次、600万人次台阶,2019年突破700万人次,2023年旅客吞吐量达718.2万人次。
据机场方面介绍,近年来,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围绕“三线一圈一中转”发展战略,在构建高质量航空发展格局上持续探索前行,打造出每天执飞频次超5班以上航点的空中“快线”、连通与潮汕地区经贸往来频繁城市的“金线”、连接国内热门旅游城市的“玩线”、打造覆盖中南西南9省区的“2小时航空圈”,加速发展“潮尚飞”航空中转,打造中国北方、西南方向经潮汕机场往东南亚地区的中转支点,机场通达能力显著提升。现有25家航空公司在潮汕机场运营,开通航线81条,通航点达71个,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有6个。
据悉,现揭阳潮汕国际机场跑道长3200米、飞行区等级为4E级,可满足起降波音787、空客330等宽体飞机的运行条件。航站楼总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停机坪总面积超40万平方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45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超过9万吨、年飞机起降量10万架次的运输需求。(中新社 郭军)
粤首班“跨两海”南通道中欧班列开行
11月30日,一列搭载着电子产品等高货值商品的中欧班列由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增城西站)开出,将经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家,跨越里海、黑海,最终抵达捷克布拉格,标志着广州首趟“跨两海”南通道中欧班列正式开通运行。
南通道中欧班列的开通,将为地中海沿岸中东欧国家带来更便捷的物流渠道,也为西欧国家带来多途径多通道新服务,全面提升中欧班列发展的灵活性和韧性。广州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班列在广铁集团、黄埔海关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企业需要定制开行,通过协调对接南通道境外代理,落实相关关务和线路细节,畅通运输过程各环节,确保货物运输高效便捷,在省内率先开行了南通道中欧班列。(南方日报 郑慧梓 殷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