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教师在天大开启学习之旅 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 一句“家书抵万金”令他们落泪

摄影 尹伟

  “我们来自印尼各地,相聚美丽天津大学。为了明天一起奋进,铸就辉煌成就未来。”近日,一首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歌曲在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师生中流传开来。这首歌曲是由天津大学第一届印度尼西亚三语学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班的同学们,通过创新的AI写歌软件创作而成。据歌曲的创作者之一魏素琴介绍,这是国际中文教育技术课的一次实践作业,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2023年12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天津大学、印度尼西亚三语学校协会共同签署《关于联合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三方协议》。根据协议,天津大学每年为印尼优秀华文教师提供硕士学历提升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中文教育领域深耕细作。首批39名学员已在天津大学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学习之旅,成为中国和印尼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从语言到文化

  用中文架起心灵之桥

  魏素琴是这批学员中的一员,也是这首AI班歌的主要创作者。作为一名印度尼西亚华裔,她从小就热爱中文,并将其视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学习语言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语言,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彼此。”本科毕业后,魏素琴成为雅加达一所三语学校的中文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推广中文教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魏素琴发现越来越多的印尼家庭开始重视中文学习。“不仅是华裔,很多其他民族的孩子和家长也在学习中文。家长们甚至和孩子一起学习。他们开始把中文看作一种可以改变命运的技能。”她欣慰地说道。

  另一位学员白大力,是班里少数几位非华裔学生之一。他坦言,学习中文改变了他对华裔族群的认知。“高中学习中文后,我对华裔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隐约存在的隔阂也随之消失。”受此影响,他立志成为一名中文教师,并在东爪哇省的三语学校及两所大学教授中文。他认为,中文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跨文化理解和民族和谐的桥梁。“掌握中文,很多印尼年轻人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课堂内外

  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天津大学的学习生活,让这些印尼教师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教育的现代化魅力。课堂上,他们用AI软件创作歌曲,唱出了彼此的心声;在古诗词文化课上,他们为宋词的优雅意境而陶醉;在汉字课程中,他们挥毫泼墨,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而在国教学院的新年联欢会上,他们用印尼学生的方式演绎《红楼梦》,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别样的色彩。

  “这些课程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中文教学能力,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魏素琴感慨道,“比如学习古诗词时,大家被‘家书抵万金’的情感深深打动,许多人当场落泪。因为在异国他乡,我们更加体会到这些文化中的共通情感。”

  文化使者

  书写两国友好新篇章

  作为硕士班班长,白大力深知这段学习经历的非凡意义。“我们不仅是印尼的中文教师,更是中国和印尼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和同学们正在筹划将这首AI班歌录制成正式版本,并希望未来能在印尼的中文课堂上使用,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和文化的魅力。

  天津大学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举办“印尼日文化节”,开设东盟专班等,为中国和印尼教育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印尼三语学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班的开设,将进一步推动印尼中文教育水平提升,为两国培养更多跨文化交流的人才。

  “这段学习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魏素琴说道,“希望未来有更多印尼中文教师像我们一样,走进中国,走进天大,感受文化交流的力量,成为连接两国民心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