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讯)1月17日,备受瞩目的第五届广州创意周在广州设计之都设计殿堂拉开帷幕。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下,本届创意周高扬绿色低碳发展旗帜,以“新质设计”为主题,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赋能,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创工场,推动中国设计创新勇攀高峰。
白云区委书记何镜清,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局局长黄符伟,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聚焦新质生长
引领中国设计风向标
据了解,广州创意周是聚集各类设计产业资源、提升广州设计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盛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永久会址于2023年落户广州设计之都。广州设计之都目前已成为湾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主阵地之一,是中国设计创新的实验工场。在此背景下,第五届广州创意周聚焦新质设计,为城市增添创新活力,为湾区引领设计风尚,为中国贡献设计新力量。
本届创意周,国内外名家汇聚、嘉宾云集。DIIS首席运营官、世界设计组织(WDO)前主席Srini Srinivasan,清华大学首届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计文波等大咖出席开幕仪式。在新质设计创新峰会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郝凝辉以“后信息时代设计赋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路径” 为题,广州美术学院设计思维与社会技术系统设计研究院院长辛向阳以“阅读、理解和引领趋势”为题,共话新质设计创新,为中国创新设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Srini Srinivasan表示,本届创意周“新质设计”的主题与当今所处的世界非常契合。新质设计鼓励突破常规思维、挑战传统,并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无论是通过智能技术的整合,还是利用人工智能来推动个性化设计解决方案的形成,其可能性是巨大的,创新的潜力是无限的。广州设计之都已经聚集非常多的设计企业,形成了设计产业,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建议这些设计企业、产业走出广州,到世界其他地方去展示它的实力,在新质设计上取得更大成效。
柳冠中表示,“新质生产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务、新设计这三个“新”构成。其中的“新设计”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是意识形态变革的结果。通过全流程“新设计”的新思维,这个创新的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新物种、新产业”,将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系统、互联网、设计师),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增长极。目前,广州设计之都进驻了各种各样的新兴企业、设计企业,它们之间的互相化合作用,将会带动设计的需求。随着更多设计公司入驻,这里将产生跨界行为,带来的不仅是广州设计之都的建筑或者街区的焕新,整个园区的思想理念也会更加创新,这将有助于带动广东乃至整个粤港澳地区的发展。
新质设计加码
助推广州设计之都绿创未来
创意周开幕当日,广州设计之都产业联盟挂牌仪式、2024年度广东省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广东省工业设计工程师高级职称授证典礼等活动,以及柳冠中大师邀请展揭幕礼、云山十方汇大师论坛和云山十方汇名家话谈等多项活动先后举行,以汇聚全球设计智慧,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设计注入新质力量。
广州设计之都国际化街区2周年成果也于当日正式发布。据了解,作为广州创意周永久会址所在地,广州设计之都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高扬绿色低碳发展旗帜,建平台、优环境、创品牌“三管齐下”,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三量齐升”,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赋能,正全力打造中国设计思想高地,奏响中国设计创新发展的广州强音。
“我们正启动创建‘世界绿色设计之都’,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绿色设计工程师、绿色设计示范项目,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升高质量发展‘含绿量’,积极推动申报‘世界设计之都’称号,让绿色设计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态。”广州设计之都国际化街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叶颖介绍说。
这仅是“新质先锋 绿创未来——广州设计之都国际化街区2周年成果发布”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广州设计之都累计吸引超400家优质创新企业进驻,其中有63家国家级、省级或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1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产值达800亿元。
在这里,科技、艺术、文化诸多创新变量在此跨界交融,广州设计之都动能澎湃。在人才方面,何镜堂、计文波、柳冠中、俞孔坚等大师云集,广东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进驻,集聚设计创新专业人才超10000人。同时,依托设计殿堂,成功举办“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全球推介会、中国宜居城市新质高峰论坛、第十一届“青创杯”、广州设计之都璀璨夜、MDSK音乐节、红棉文创精品展、“国潮·云漫杯”动漫创作大赛等超150场高品质赛事活动,广州设计之都品牌力量全面彰显,展现出其作为中国设计创新实验工场的生动图景。
据悉,第五届广州创意周将持续举办至1月23日,期间还将举办中国服务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国际体验创新百强颁奖典礼和广东省公路学会新材料与结构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活动和非遗闹新春等系列活动。
文 | 党英伟 图 | 石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