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里的广东醒狮道具生意:节前订单纷至,赶工期行销全球

编者按:蛇年新春将至,南粤大地洋溢着喜庆祥和氛围,诚邀全球游客“到广东过大年”。与此同时,工人们正在赶制节庆产品,并将送达全球各地。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年味里的广东经济学”专题报道,走进车间工厂,对话工匠大师,从特色年味产品里看广东经济发展的方法论和新气象。

“竹做骨,纸做皮,油墨添神采,绒毛显威风。”临近春节,65岁的佛鹤狮扎作大师叶竞循,正在佛山的工坊内绘饰,创新改进的轻便狮头引得订单纷至。百余公里外的东莞大朗,一辆辆满载醒狮道具的货车,从工坊驶向物流中心,赶在春节前交付。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广东醒狮道具行销全球,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万贡学是东莞大朗这家工坊的创始人,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过去一年,工坊制作了上千只醒狮道具,每只售价约4000元,不仅受到北京、上海等地舞狮团热捧,还卖到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最近每天都有人过来选货,订单量比去年更多了”。

在清远、河源,人们在传承醒狮文化的同时,也在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以清远莲塘村为例,2024年,村内企业曾与内蒙古、山东、广西等地代表签订狮头购销合同,总价达500多万元。接踵而来的订单,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广东省岭南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郭柳纤向南都记者分析,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持续发挥优势,在传统醒狮道具制作的基础上,还开发了繁多的文创产品等,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叶竞循(左)向南都记者(右)介绍佛鹤狮头。南都记者韦娟明摄

临近春节赶工忙

佛山南海狮山颜峰社区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里,最不缺的便是色彩。

一楼门口摆放了数十个成品或半成品狮头,大大小小款式各异,白色“刘备狮”、红色“关公狮”、黑色“张飞狮”……

毛边、金框、绒球等用品摆放乱中有序,等待着被装饰到狮头上。工人用笔轻蘸颜料桶,在狮胚上勾勒出花纹,围裙和地面,全是缤彩的星点颜料。

工人正在赶制春节订单。南都记者韦娟明摄

这里是65岁的佛鹤狮扎作大师叶竞循的工坊,也是他的家。绕过小楼,后方是叶竞循生产牛皮狮鼓的地方。他告诉南都记者,工人正在分工赶制春节订单,“每年春节前夕是最忙碌的时候”。

南都记者现场体验发现,叶竞循制作的佛鹤狮头仅4至5斤重,比传统佛装狮轻便了近一半,同时又保留了南狮制作夸张,神采飞扬的特点。这样的佛鹤狮不仅覆盖国内省份,还远销至菲律宾、法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普通款的醒狮道具1800元一套,传统狮则是3800元一套。在舞狮盛行的珠江三角洲,叶竞循承办了大量赛事的醒狮道具生产,包括在广州举办的九运会开幕式、第四届中国国际舞狮邀请赛等。其中,九运会开幕齐舞的400只“狮子”,就是他的作品。

如今,临近新春,订单量大,叶竞循为了节省时间,早早和工人扎好了狮胚,现在只需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绘饰和装狮。

赶制醒狮之余,叶竞循和工人还忙着对接公司的年会负责人,出借舞狮道具。南都记者看到,不少人来电询问醒狮存货和价格。

百余公里之外的东莞大朗,昌华狮鼓麒麟龙狮制作工坊的创始人万贡学,正忙着把醒狮道具打包装车,送往货运中心。它们大多是半年前就订好的,要赶在春节前交付给客人,送往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

万贡学经营的昌华狮鼓店。

万贡学的工坊主营方向是高端定制龙狮麒麟,他告诉南都记者,一只醒狮的制作时长需要10天左右,要预留工期20天,每套价格从3000元至4800元不等。“最近每天都有人过来选货,今年的订单量比去年更多了。”

过去的一年里,万贡学的工坊制作了上千只醒狮、十几条大龙。他的工坊出品的龙狮麒麟不仅在珠三角、港澳等地受到欢迎,来自北京、上海、湖南、山东等地的舞狮团也前来订购,还出口销往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传承中推陈出新

醒狮彩扎既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也是时代文化传承的印记。

据《南海县志》记载,南狮源于南海。清末,狮头扎作和狮被刺绣业盛极一时。

叶竞循,是土生土长的南海颜峰人,从清末起,一家三代均以狮艺制作为业。上世纪70年代,叶竞循在父亲的带动下开始接触扎狮工艺,当时他才十多岁。

随后,他们在颜峰社区设厂经营狮鼓皮加工、狮头制作、狮艺用品等,叶氏兄弟因此成为南海小有名气的狮艺制作高手。

上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现代高桩狮的发展需求,叶竞循开发出兼具佛装狮和鹤装狮特点的新品种——佛鹤狮。2011年,“佛鹤狮头扎作”被列入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佛鹤狮头。南都记者韦娟明摄

叶竞循介绍,彩扎狮头技艺共有四道工序,分别为扎作、扑布、绘饰、装狮。“扎作”指的是用精选加工过的竹篾、藤条、铁线、纱纸扎制头胚。扎一个完整的狮头需要一千多条竹篾,扎千余至三千多个节点。

扎好头胚后,利用油漆扫,毛笔蘸抹浆糊,按照一层纱纸、一层布、一层浆糊的方法进行糊贴,即为“扑布”。

待干燥压面后,便可“绘饰”。狮头以红、黄、绿为主色,根据不同造型再加减黑、白、灰、金等色彩,还要画如意纹、太极纹等纹样。

“装狮”则是用马尾毛、鹰毛、羊毛、人造毛等原材料,进行缀毛、上须、装眼等,并在狮额居中位置书写“福”“王”等字。

工人正在进行醒狮彩扎。南都记者韦娟明摄

“一点天地星,二点日月明,三点开口保太平……”这是醒狮点睛仪式的口诀。叶竞循向南都记者解释,“狮头的额镜是心镜,天地星在此处,点了之后就要立志做顶天立地的人。日月指的是两只眼睛,寓意看到世间正义。”

扎根广东、有着20多年醒狮制作经验的万贡学,其实是河南信阳人。

1997年,17岁的他只身前往佛山拜师学艺,两年后学成出师去了东莞。2001年,万贡学在东莞大朗创立了“昌华狮鼓”品牌,接触到了很多想做特定醒狮样式的客人,对手工艺要求较高。

于是,万贡学开始向本地老艺人学习醒狮的传统扎作工艺。他了解到,广东不同地方,有各自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比如客家麒麟上绘有牡丹花,牡丹生长于黄河沃土,代表着客家人起源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客家人不忘根不忘祖的文化特点。我们在做广东醒狮彩扎的时候,尽管要创新要发展,但也不能忘了传承珍贵的传统文化。”万贡学向南都记者说道。

道具行销海内外

来自英国龙形体育总会的李世杰与万贡学相交20年。

“我们经香港师叔伯介绍认识万师傅,现在武馆每年都会找万师傅定制一至两只狮头。广东醒狮价钱公道,质量越来越好。”李世杰告诉南都记者。

每年春节期间,英国华商会都会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举行新春庆典,其中就包括舞狮表演。李世杰从事舞狮已经有40余年,14岁从中国香港到英国,每年都在唐人街开展舞狮活动。

他对南都记者说,狮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醒狮,每年的狮头都定制了不一样的款式。“我们找万师傅做狮头,可以沟通用什么颜色显得更威猛更好看。”

舞狮,在马来西亚被认为是象征着吉祥和幸运的表演,也被当地其他族裔的民众熟知和喜爱。每逢春节、端午等华人传统节日,几乎都能在商场等庆祝场所看到舞狮表演。

2024年6月,中国和马来西亚发布联合声明,其中提到,两国同意联合申请将“舞狮”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关圣宫龙狮团的陈培森告诉南都记者,“我们的龙狮团与广东醒狮装备商行的交易往来已有十几年,起初也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主要购买狮头和舞狮用的乐器。”迎宾、采青、表演等场合,常常出现广东醒狮的身影。

在匈牙利,广东醒狮出现在当地传统节日、学校庆典等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醒狮。“匈牙利变化武术协会”教练克莱伊·爱丽丝·豚德(Klein Alice Tünde)是当地为数不多的醒狮女教练。她告诉南都记者,“协会的醒狮道具正是从广东购入。”

匈牙利的醒狮表演。

她曾说,协会通过传授醒狮和功夫,向更多人传播热爱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学员们在交流互鉴中,成为广东醒狮文化的国际传播使者。

尽管在外界看来,万贡学已经拥有了稳定的海内外客户,不愁销路,但他依然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让非遗迸发出新活力。

为此,他做了不少尝试。早在2005年,万贡学就开始涉足文创摆件领域,推出色彩鲜艳的醒狮、麒麟小摆件,这些憨态可掬的文创礼品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他们也尝试搞直播,运营电商。

万贡学带儿子到采购会展示文创产品。

“‘互联网+’时代,醒狮文化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创新发展,为醒狮产品提供了新渠道。”广东省岭南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郭柳纤向南都记者表示,将醒狮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中,不仅能够丰富产品线,还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她补充说,“一些地方开展线上醒狮教学、虚拟醒狮体验等活动,催生了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探路非遗产业化

除了个人工坊,广东部分市县还在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在客家古邑广东河源,有一种古老的醒狮制作工艺——楼镇彩扎。这门技艺出自和平县林寨镇楼镇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随着楼镇村从事彩扎制作舞龙舞狮道具的人越来越多,彩扎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消费者,但制作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018年12月,陈金森家族牵头成立了和平县福楼醒狮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全村600多户村民成为股东,推动彩扎制作向产业化发展。

河源市乡村振兴局披露,2019年央视春晚《百狮报喜贺新春》节目的100只醒狮表演道具,便来自楼镇村。龙年春节,约有2000只醒狮从林寨镇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楼镇村的醒狮生产车间。

目前,福楼醒狮公司在楼镇村设立车间,拥有各工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30人。

在楼镇村醒狮产业带动下,如今,和平县彭寨镇、公白镇、阳明镇等7个镇的12个村都成立了醒狮制作工作坊,吸纳带动近2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3年楼镇村生产狮头4000多套,销售收入350万元。

郭柳纤看到了这一可喜变化,“广东醒狮文化走向世界,带动了醒狮道具服饰等产业的发展,海外订单接踵而来,推动了当地手工艺产业的繁荣,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助力。”

在清远连山,2018年,莲塘村成立了连山龙狮运动协会,后荣获“岭南狮王”等多项荣誉。为顺应市场趋势,莲塘村在狮头的制作上进行改良升级,融合了当地炸火狮狮头制作技术与广州醒狮狮头制作技艺。

据连山官方介绍,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莲塘村推动非遗传承和产业振兴融合发展,打造莲塘狮舞文化产业基地。

目前,该基地设有手扎工艺、缝纫、彩绘等车间,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

连山莲塘村的狮头制作工艺。

2023年,莲塘村在周边村镇又增设了就业生产车间,狮头累计生产销售量达7000余套,销售收入达110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地区。2024年,该村制作的手工艺品50%左右远销东南亚国家。

2024年8月,连山莲塘的企业,与内蒙古、山东、广西等地代表签订狮头购销合同,总价达500多万元,订单量比上年翻一番。

“醒狮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等因素。”郭柳纤向南都记者分析,当前,市场需求不仅来自国内,还扩展到海外市场,为醒狮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而技术创新不仅使醒狮传统制作工艺得以保存,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她认为,文化传承是灵魂,正是因此,广东的醒狮文化才得以在国际社会大放异彩,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目光。

“年味里的广东经济学”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