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能助力印尼能源转型

近期,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印度尼西亚萨古宁60MW漂浮式光伏项目。该项目是印尼政府打造的漂浮光伏示范类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2.9万MWh,每年可节约标煤5.6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9万吨,将积极助力印度尼西亚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绿色转型目标。

这是继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所属的国电电力中标印尼卡朗卡德斯100MW漂浮式光伏电站项目后,两国在可再生能源投资领域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印尼智库机构能源转型研究所董事总经理Putra Adhiguna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尼政府承诺的能源转型目标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3%,到2050年进一步将该比例提高至31%。中国和印尼都是煤炭生产大国,印尼目前仍严重依赖煤炭行业,而中国的能源转型为印尼展示了绿色发展和去煤炭化转型的样板。

无独有偶,近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联合国际环保机构发布《JETP和ETM机制下印度尼西亚典型能源项目转型研究》(以下简称“《报告》”)也给出类似观点。《报告》称,印尼能源转型仍缺乏明确政策支持,现有机制不具备法律效力,能源转型的实际进展仍依赖于印尼政府的具体政策和部署。印尼煤电项目转型仍面临巨大资金缺口。

《报告》撰写人之一李雨潇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已于2023年启动“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承诺为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提供充足、可预测和可持续融资。中国有基础、有条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建立能源转型方面的深入合作。

印尼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水电、光伏和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相关数据显示,印尼的可再生能源可开发潜力约为3700吉瓦,大部分来自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但开发资金缺口很大,据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印尼代表团团长哈希姆透露,印尼至少需要2350亿美元投资来实现清洁能源转型。

实际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印尼在能源转型、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是印尼第二大外资来源国,印尼则是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

对于中国和印尼的能源合作前景,亚洲气候行动者组织总干事王晓军表示,一方面,作为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印尼有数千岛屿,在电力普及方面仍存在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切实可行的降低低碳和提高能效的经验和技术,比如,中国在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地热能和潮汐能利用方面积累的技术和经验都非常有益。

在王晓军看来,中国和印尼都面临能源转型的急迫性,化石能源行业从业人数众多,如何实现化石能源从业者的再就业,如何在能源转型的同时解决转型的阵痛是两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两国可以建立长期协商机制,切实共享经验。

对于如何加速两国的能源合作,李雨潇建议,印尼政府可以借助海外投资来弥补可再生能源投资的不足,因此可以适当减少投资壁垒。在投资股权比例以及本地化程度等细则上减少对外来投资的限制,从而利用海外投资来助力自身气候目标的实现。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