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常德的深山里,一位90后姑娘用手中的针线,绣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她叫肖瑶,大学时学习湘绣,毕业后放弃城市的高薪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濒临失传的桃源刺绣。从一个人的坚守,到带领村民共同创业;从默默无闻的手工艺,到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文化产业——她的故事,不仅关乎非遗的传承,更是一曲新时代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命运的抉择:从湘绣学子到非遗传承人
2020年夏天,肖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刚刚从湘绣专业毕业的她,面前摆着三条路:留在导师的工作室深造,接受省外企业的高薪邀请,或是回到家乡常德创业。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让她心中早已埋下创业的种子,但真正促使她下定决心的,却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我相信命运的安排。”肖瑶回忆道。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却也让她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未来。作为常德人,她深知家乡的桃源刺绣正面临失传的危机。“大学时接触过桃源刺绣,那种细腻的针法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让我着迷。”她笑着说,“既然时代给了我这样的契机,不如放手一搏。”
就这样,肖瑶带着对非遗的使命感回到大山深处,开始了她的传承之路。起初,她只是一个人摸索,从老艺人那里学习传统针法,再到博物馆查阅资料,一点点还原桃源刺绣的技艺。渐渐地,她的作品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也让她意识到:传承不能只靠一个人,必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指尖经济:让非遗“活”起来
2021年,肖瑶成立了桃源刺绣团队,最初的成员只有10人——几位志同道合的院校毕业生和村里的妇女。她们的目标很明确: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让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份能养活手工艺人的事业。
团队成立后,肖瑶开始不定期举办刺绣培训班,免费教授村民刺绣技艺。起初,很多人觉得刺绣只是“绣着玩”,赚不了钱。但肖瑶不这么认为。“桃源刺绣的精髓在于手工,每一针每一线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她带领团队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刺绣产品,如家居装饰、服饰配件等,并通过线上平台销售,逐渐打开了市场。
2024年,肖瑶又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开设“桃源刺绣学生班”,专门培养小传承人。13个孩子在她的指导下,从穿针引线开始,一步步学习这门古老技艺。“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肖瑶说,“孩子们学得快,也更容易爱上传统文化。”此外,她还组织了上百场刺绣体验活动,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为了让刺绣产业可持续发展,肖瑶将目光投向了文旅融合。她在深山里创办了“齐绘绣庄”,以“桃源刺绣+研学+民宿+餐饮”的多业态模式运营。绣庄不仅成为展示非遗文化的窗口,还带动了周边80多名村民就业。“以前村里很多妇女只能在家带孩子,现在她们靠刺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庭。”肖瑶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绣出未来:让桃源刺绣走向世界
2025年3月22日,肖瑶的“齐绘绣庄”河街店正式开业。这家店铺主打“让每位游客带走一份非遗”的理念,产品涵盖手绣、扎染、布艺、联名礼盒等多种类型。肖瑶还创新性地将手绣与机绣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齐绘绣庄的名字,寓意着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肖瑶说。她的故事吸引了央视等媒体的关注,成为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但对于未来,她还有更大的梦想。
“第一,我希望在非遗传承上有所突破,让桃源刺绣被更多人认可;第二,我想把绣庄做大做强,让桃源刺绣走出大山,甚至走向国际;第三,我希望通过绣庄的力量,为家乡引入更多资源,真正助力乡村振兴。”肖瑶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大山深处,肖瑶用一针一线绣出了自己的梦想,也绣出了非遗文化的生机。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传承不仅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的希望。(国际日报 记者汪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