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安化县烟溪镇的云海山巅,一座占地50亩的现代化红茶产业园正悄然崛起。这里,承载着一位企业家反哺家乡的赤子情怀,也见证着一片绿叶如何撬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从建筑工地的创业者到红茶产业的领军人,夏建康用20年光阴书写了一段“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故事。他以6500万元投资为笔,以科技与情怀为墨,在烟溪大地上绘就了一幅“茶业强、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画卷。
从“泥腿子”到企业家:山野少年的逆袭之路
1975年,夏建康出生在烟溪镇天茶村一个贫寒农家。初中毕业的他,早早扛起锄头,在祖辈的茶园里日复一日地采茶、种地。然而,少年的心始终向往山外的世界。1999年,24岁的他揣着几十元路费,只身闯荡长沙。建筑工地的烈日、货运司机的颠簸、打工生活的艰辛,淬炼出他骨子里的韧劲。“不能一辈子给人打工!”2007年,他咬牙从家乡信用社借来5万元,在长沙渣土行业摸爬滚打。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2013年。彼时的长沙正值房地产黄金期,夏建康抓住机遇创办湖南湘安土石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从承接市政工程到开发农业项目,他将这家最初仅有数名员工的小公司,打造成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综合型企业。但事业巅峰之际,他心中始终有个声音在回响:“烟溪的茶农还在为销路发愁,家乡的红茶不该被埋没。”
以茶为媒: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破局之道
2019年冬,夏建康带着全部身家回到烟溪。彼时的安化,正以“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政策掀起返乡创业热潮。在镇党委书记的支持下,他走遍4万亩高山茶园,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症结:传统作坊式生产导致品质不稳,品牌缺失让好茶卖不出好价。“必须建一座现代化产业园!”2020年,湖南烟溪红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6500万元投资砸向这片土地。
标准化突围:32亩产业园内,7600㎡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全自动红茶数控生产线实现98%工序智能化。2000㎡阳光萎凋房通过物联网温控系统,将茶叶活性酶保留率提升至92%,彻底告别“看天做茶”的历史。
科技加持: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战略合作,让包小村研究员领衔的专家团队扎根烟溪。他们独创的“五维品质管控体系”,将分子生物学技术融入制茶工艺,培育出烟红9号、99号等专利茶种,22项核心技术筑起竞争壁垒。
三产融合:茶园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基地。资江茶道文化走廊串联15处茶旅打卡点,茶汤温泉、茶膳民宿年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万吨级红茶陈化窖开创年份茶收藏市场,让茶叶成为“可升值的文化资产”。
绿叶生金:乡村振兴的“烟溪模式”
走进今天的烟溪红茶产业园,生产线上的智能机械臂与采茶女的竹篓相映成趣。这里既有年产能2000万元的工业效率,也保留着手工拣剔的传统温度。对于当地百姓而言,夏建康带来的远不止就业岗位——
人才回流:500个就业岗位中,45%为返乡青年。95后姑娘刘慧从深圳电子厂回到茶园,如今已是数控生产线技术骨干:“以前觉得种茶没出息,现在才知道一片叶子也能玩转高科技。”
农户增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茶农鲜叶收购价提高40%,核心产区户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更创新的“数字茶田”认购模式,让都市消费者远程认养茶树,农户提前锁定收益。
品牌出海:从斩获国家地理标志的“烟溪红”公用品牌,到登陆国际茶叶博览会的“天尖·金尊”系列,烟溪红茶均价从每斤120元跃升至600元,海外订单覆盖23个国家。2024年,企业带动全镇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
站在烟溪红茶产业园的观景台,夏建康常望着连绵的茶山出神。那些他儿时挥汗如雨的茶园,如今已变成物联网监测的智慧基地;那些曾为滞销发愁的乡亲,如今笑着称他为“茶叶司令”。从一个人的创业梦到一座镇的产业革命,夏建康用行动诠释着“归乡”的深意——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一场以产业振兴激活乡土血脉的深刻变革。正如他所说:“我要让世界知道,最好的红茶不在印度、不在斯里兰卡,就在中国安化的云雾深处。”(国际日报 记者汪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