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开斋节期间,我国经济引擎遭遇多重逆风。作为传统消费旺季,今年3-4月的斋月与开斋节未能如期拉动经济增长,反而呈现四大结构性疲软:
1. 货币流通量收缩
我国工商会(KADIN)数据显示,2025年开斋节资金流动预计降至137.975万亿盾,较2024年157.3万亿盾缩水12.3%。核心诱因在于返乡人数锐减——交通部预测返乡客流仅1.46亿人次,同比暴跌24%。中爪哇省(3660万人次)、东爪哇省(2740万人次)成主要目的地,反映人口流动向传统农业区集中趋势。
2. 裁员潮冲击内需
劳动力市场持续恶化:2025年1月新增裁员3325人,总失业人口达8.13万,环比增长4.26%。购买力指数随之走低,底层群体储蓄率创79.4历史新低(2025年2月),中产阶级储蓄率亦降至2024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动用储蓄维持生计”成为普遍策略。
3. 进口消费双降
开斋节前关键指标显示:
– 消费类进口额环比降10.61%,同比暴跌21.05%
– HS08水果类进口额缩水6090万美元,HS02肉类降44.8亿美元,HS10谷物类(含大米)减37.8亿美元(BPS 2025年3月数据)
4. 政策调控效力受限
尽管央行投放18.09万亿盾适流通货币,但预计实际吸纳率不足。经济学家指出,圣诞-新年假期与开斋节间隔过近、学费开支预期上升、极端天气等因素,共同导致”预防性储蓄”心态蔓延。
结构性风险预警
此轮消费萎缩揭示深层危机:制造业密集的西爪哇等地区成裁员重灾区,进口依赖度高的食品供应链承压,可能引发次级社会效应。财政部需警惕”工资-消费”螺旋下行风险,同时应对全球大宗商品波动对本土通胀的传导压力。
市场观察家认为,2025年开斋节经济指标不仅是周期性调整信号,更是印尼经济转型期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当局亟需通过税制改革与产业升级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