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宜禧后人坐16个小时飞机回乡祭祖
“无论走多远,根在这里”
清明时节,陈宜禧的后人从大洋彼岸跨越山海,回到家乡祭祖。他们走过先辈修建的铁路遗址,触摸历史的温度;他们捐赠搜集到的珍贵资料,希望揭开鲜为人知的往事。这不仅是一场家族的祭祖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溯源与传承。陈宜禧,这位百多年前倡导、主持修建了当时全国最长、侨办民营铁路——新宁铁路的爱国先驱,用铁路连通了家乡与世界,也用信念铸就了跨越时空的侨乡传奇。
三代人探访新宁铁路遗址
旅居美国纽约的陈永常是陈宜禧目前唯一健在的孙子,89岁的他身体依然健朗。
从纽约到香港要坐16个小时的飞机,从香港回江门又要一两个小时的车程。虽然远隔重洋,“坐飞机,脚很累”,但陈永常那颗返乡的心异常坚决。
“清明回乡,就是为了纪念亲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啊。”虽然在国外生活了30年,但陈永常认为,回乡祭祖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传统,不需任何理由。近两年,他每年清明节都回来祭祖,新冠疫情发生以前也经常回乡,一般是每两三年返回一次。
陈永常是陈宜禧第五子陈健宗的次子,于1936年出生,并在新中国成立前,搬进位于台山市斗山镇美塘村的祖居,他的子女也都出生在这里。陈永常年轻时当过木工,子女移居国外后,他也移居美国。
在陈永常看来,祖父陈宜禧是一位为乡亲谋生路、为国家争尊严的了不起的人物。
“祖父修铁路,不求洋人,只为让家乡交通更便利,乡亲们有工做、有饭吃。”在祖居内讲述祖父事迹时,陈永常语气平缓却充满敬意。为了修建新宁铁路,陈宜禧在香港的针织厂没有继续开办,甚至变卖了美国的一处房产,最终靠华侨捐款和自己的积蓄,成功主持建起了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侨办民营铁路。
在陈永常看来,祖父陈宜禧还有一颗大爱仁爱之心。“在美国的时候,他为华工争取合法权益,所以当地的华工个个对他好,大家很相信他。”陈永常说。
回到家乡,陈宜禧又建起畅庭书室,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书室后面还建有厨房,每逢下大雨、打台风,穷人没地方住、没饭吃,他就会煮些饭给他们吃。”陈永常告诉记者。
陈永常听其祖母说过,陈宜禧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对子女教育异常严厉,讲规立矩。比如,吃饭时要坐直身子,保持好的坐姿,同时保持安静,不能喧闹,否则就会受到责罚。
今年回乡祭祖,陈永常的3个子女也都跟着回来了,他的小女儿陈小红更是将自己的子女、女婿也带了回来。陈永常带着子女和孙辈,三代人探访了新宁铁路遗址。他们站在北街旧火车站大厅内,感受当时乘客首次坐火车的那份新奇;他们驻足陈宜禧铜像前,认真阅读先辈的故事;他们站在陈宜禧纪念广场的火车头前,想象火车驶过乡间的景象。陈永常希望通过实地走访,让后辈们“感受到祖父的爱国心”。
“祖父修铁路,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家乡更好。”陈永常说。他在去先祖坟墓的路上,望着远处的田野,眼中满是眷恋,尽管子女已移居海外,但他仍坚持“只要身体允许,清明时节仍要带后辈回来”。他说:“无论走多远,根在这里。”
后人公开其新发现的陈宜禧肖像照
与陈永常几乎同时回到故土的,还有陈宜禧的另一位后人——其玄孙女陈丽娜。
大学毕业后,陈丽娜旅居加拿大,后在主流英文报纸媒体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工作,曾做过摄影师、插画师。
旅居海外后,她利用闲暇时间搜集陈宜禧的有关资料,花费巨大精力搜集、编辑了《陈宜禧英文报纸荟萃与研究》,合计700多页。该作品把报道陈宜禧的英文报道进行汇总,并配上中文翻译和自己的研究心得。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陈宜禧海外奋斗史的空白。
“高祖父的故事不能只留在家族记忆里,他属于整个侨乡。”陈丽娜将该书捐赠给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专家解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而能够给大家展示一个更立体丰满的陈宜禧。她还带来一张从未公开的陈宜禧照片——那是她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新发现的陈宜禧肖像照。
照片中,陈宜禧头戴圆帽,身着西装,打着一条领带,目光清澈,神情坚毅。发现这张照片时,陈丽娜“像淘金者发现了金矿一样”。那一刻,陈丽娜泪流满面:“仿佛高祖父就在眼前,与我对话。”
陈丽娜说,高祖父修筑的铁路早已成为历史,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远去。“陈宜禧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在于他的爱国爱乡的情怀、百折不挠的信念,以及超前的思想理念。”陈丽娜认为,超前的思想理念,不仅体现在其修筑新宁铁路、推动公益埠发展繁荣上,更体现在他关于新城镇的建设理念和对自由港铜鼓埠的开发设想上,体现在铁路与港口联动发展的思路上,这些理念都高度契合现代经济规律。
陈丽娜认为,对铜鼓埠的开发,与当下黄茅海跨海通道、大广海湾等建设不谋而合;高祖父百年前未竟的宏愿,正在新时代的蓝图中逐步实现。
陈宜禧的后人们用脚步丈量铁路遗址,用行动传承信念。他们希望,心中的这条铁路能够将游子心与故土紧密相连。(文/赵可义)
侨心共筑中国梦
华侨文物联展亮相江门,展出全国逾200件(套)藏品
新中国的诞生,凝聚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多年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月8日在江门开幕的“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珍贵的实物展品,汇聚展示一批“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彰显了华侨“爱国、爱乡、爱家人”的情怀,生动讲述侨界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取得的不凡业绩。
首次集中呈现五邑地区“共和国印记”
侨,是铭刻在江门历史血脉中的印记,也是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去年,中国侨联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见证物、华侨文物百佳讲述人名单,江门共有6件见证物入选、7名华侨文物讲述人上榜。此次展览展出来自全国30家文博单位逾200件(套)藏品,展现了华侨华人与祖国共奋进的壮阔历程,入选共和国见证物的6件江门五邑地区的见证物更是首次集中展出。
这6件见证物分别是:“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亲笔修改的司徒美堂墓志铭初稿”“留学归国学者雷洁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书”“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宣募委员、加拿大侨胞梁葆常聘书”“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美国归侨唐明照1979年离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时的纪念银盘”“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1949年回国后周恩来总理赠予的大衣”“周恩来总理1958年送给印尼归侨关崇涧的花盆”。
除此之外,展览现场还首次展出中国医学科学院给薛社普的推荐1991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候选人的通知,何香凝给雷洁琼的请柬,开平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司徒志文的手稿等实物。
满足观众逛展览看“宝贝”需求
记者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一楼展厅看到,来自海宴华侨农场的鹦鹉牌手风琴、印尼民族乐器昂格隆等实物与九层塔大虾、新加坡肉骨茶等海外美食的展示,蕴含着浓浓的归侨文化;“广东老字号”李锦记发展历程的实物展示,为观众增添了展览本土化的提升展示;呼吸病学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侨眷钟南山签名防护服,印尼归侨梁小牧1963年获得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女子羽毛球团体赛冠军奖牌,田家炳在捐建四川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行政学院”项目过程中与校领导往来的书信手稿等实物展示,更是最大限度满足了观众逛展览看“宝贝”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打造了多元化的互动体验:观众可以体验AR体感游戏,身临其境感受侨乡乒乓球健将的荣耀时刻;也可以置身于一方艺术空间,欣赏经典作品;更可以站在华侨华人的视角,纵观新中国七十多年风雨兼程、七十多载春华秋实。
创新“展览+研学”模式
开幕当天,“共和国印记主题研学”同步进行,来自江门市美景小学、范罗冈小学以及江门技师学院的师生作为首批研学团成员,深入展厅开启红色文化浸润之旅。同学们手持定制九宫格知识卡片,在讲解员带领下穿梭于展厅的各个部分,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场景。
互动展区里,学生在人工智能技术还原的钱学森数字人装置前,与“钱老”面对面交流;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前,深入了解归侨饮食文化;在李锦记展区,观看蚝油制作技艺视频,体验用“蚝壳绘画”;在AR体感游戏里,与“乒乓球运动健将”一决胜负……大家在研学中逐步拼凑出鲜明的共和国记忆。
这种“展览+研学”的创新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跨代际对话和数字化留存,让红色教育真正实现了从“指尖”到“心间”的跨越。参加了研学后,美景小学四年级学生车雨萌有感而发:“我为家乡江门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后要努力学习,让家乡更加美好。”范罗冈小学滨江校区五年级学生杨凯钧也表示,展览加深了他们对华侨爱国精神的理解,激励大家奋发向前。(文/黎禹君)
江门市新增7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记者近日了解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021年到期复核通过企业名单的通告》,江门共有96家企业上榜,其中76家获评为2024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企业通过三年期满复核。
近年来,江门市从加大政策资金支持、推进技术创新、完善科创服务、提供融资支持等方面,支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江门市新增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重点“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80家,优质企业加速涌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据介绍,江门市将力争新增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超850家,打造本土科技型骨干企业。(文/皇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