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驻登巴萨总领馆的消息,4月11日,驻登巴萨总领馆党委委员、副总领事朱宇率总领馆青年外交官赴印度尼西亚巴厘省嘉迪卢维地区调研云南省—巴厘省有机水稻培育合作项目。
从总领馆出发,驱车一路向北,逐渐开入山里。约1小时40分钟,我们到达巴厘岛中部嘉迪卢维梯田地区。阵雨初停,空气里是禾苗与泥土的清香。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云雾如薄纱缭绕山头,层层梯田在群山之间更显错落有致,偶有几棵开红花的树点缀在田野间,甚是好看。
在云南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印尼旅游村发展网络基金会主席艾卡和当地传统村、行政村村长陪同下,我们向梯田深处走去。苏巴克农业灌溉系统穿流田间,诉说着古代巴厘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云雾散去,大块的白云与蓝天掩映,水稻田郁郁葱葱。巴厘岛常年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秧苗长势喜人,充满丰收的希望。
沿着田埂走到试验田,“‘心联通 云南行’云南—巴厘省有机水稻培育项目”友谊碑醒目矗立。2024年5月,在云南省与巴厘省建立友好省份关系21周年之际,云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印尼巴厘省开展“小而美”民生项目,中方提供优质稻种、小型农机、耕牛等,支持当地有机稻米种植并开展技术培训,涉及水稻面积254亩,惠及农户125户、400多人。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提高当地稻米的产量与品质,改善当地农户种植技术,助力农民增收,更为提升有机生态农业、赋能乡村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站在友谊碑前,传统村村长卡威尔郑重地向朱宇副总领事表达诚挚谢意,表示非常感谢云南省通过有机水稻种植项目向巴厘省提供的宝贵支持,它带来的不仅是有机水稻的种子、技术,更是让嘉迪卢维地区村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希望云南省与巴厘省、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关系继续传承,希望云南省继续支持巴厘省的乡村振兴。
在田间瞭望,水稻沿梯田有序分布,生机盎然,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正在劳作的当地农民听说我们是中国人,纷纷露出热情的笑容,大声说“Terima Kasih”(意为:谢谢)。我们问到,“种植的有机水稻好吗”,他们立刻竖起大拇指“Bagus!”(意为:好极了)。基金会主席艾卡向我们介绍,通过引进优质稻种,优化田间管理,完善有机种植体系,亩产已从267公斤提升至300多公斤,增幅达12.4%,项目区已实现一年两季至三季的稳定丰收。此外,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项目区农户综合收入增长约30%,有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民心相通,不以山海为远。近年来,云南省从自身区域优势和定位出发,优先支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友好交往。该项目已成为云南省和巴厘省进一步丰富务实合作内涵、深化民心相通、服务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举措,绿色梯田结出中印尼务实合作金色成果。
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在中国已非常成熟,中国人民已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中国从一个世界粮食救援的接收者,到国际粮食安全的保卫者,再到国际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这是几代人的坚持,更是一个国家的担当。
种下“连心稻”,架起“民心桥”。前不久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今年是中国与印尼建交75周年,习近平主席与普拉博沃总统互致贺电,强调中印尼同为发展中大国和“全球南方”重要力量,愿以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为契机,不断丰富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打造发展中大国精诚团结的典范、共同发展的样板、南南合作的先锋,共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用中国技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带动周边国家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黄金印尼2045”愿景深度对接。站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向前望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让我们播撒希望与友谊的种子,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更多路径选择和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