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存款持续下滑 银行面临“吃储蓄”现象加剧

2025年2月,我国个人银行存款持续减少,反映出民众消费行为与资金管理方式正经历显著变化。

根据印尼央行(BI)最新数据,尽管整体银行的第三方资金(DPK)同比增长5.1%,达到86125万亿盾,个人存款却同比下跌1.8%,继1月的3.4%降幅后继续萎缩。

专家指出,这一趋势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消费支出的增加、收入下降、资金转投其他投资渠道(如黄金、国债等),以及银行利率水平较低等。

印尼银行与金融研究所(LPPI)高级副总裁Trioksa Siahaan表示,许多家庭在消费支出上逐渐依赖储蓄,尤其是在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这种“吃储蓄”现象可能在短期内继续存在。

他建议,银行应通过更具吸引力的奖励机制来增强客户留存率,例如推行有奖储蓄计划或提供额外利息回报等。

尽管如此,个别银行仍录得正面增长。例如,曼迪利银行(Bank Mandiri)2025年3月个人DPK同比增长5%,其中储蓄账户增长了9%。曼迪利银行零售存款产品销售高级副总裁Evi Dempowati表示,中下阶层民众储蓄压力依旧明显,他们常常需动用存款应对日常支出。

为了维持增长目标,曼迪利银行加快数字化进程,强化如“Livin’ by Mandiri”等手机银行服务,提高用户操作便利性,并推出更多具有灵活性和激励机制的储蓄产品。

与此同时,国家储蓄银行(BTN)也报告2025年3月个人DPK同比增长6.5%。该行零售资金部主管Frengky Rosadrian指出,即使当前购买力有限,但包括“Bale by BTN”等数字化营销活动,依然有效促进了存款增长。

Frengky表示,我们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个人DPK有望进一步回升,尤其是在数字储蓄和交易活动持续增加的带动下,尽管外部和国内经济环境仍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