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场景
本报讯 印尼和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于2025 年 4 月 13 日进入第 75 个年头。中国和印尼关系发展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两国关系取得宝贵成就,也提醒人们反思两国所经历的漫长旅程的重要性。通过这一反思,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有望组织一个更具战略性、包容性和互惠互利的未来。而且,在这个充满活力和激烈的全球形势下,两者之间的合作值得观察和研究。为此,印尼华裔总会(INTI)于 4 月 22 日下午在南当格朗 Ciputat 的 PARA 公会办公室举行了题为“印尼-中国建交75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研讨会。
中国驻印尼大使王鲁彤发表视频讲话
活动上,中国驻印尼大使王鲁彤通过视频发表讲话。中国土生文学馆创始人Azmi Abu Bakar、印尼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Yudil Chatim、 PARA 公会办公室执行董事Virdika Rizky Utama出席并发表演讲。
在视频讲话中,王鲁彤大使指出,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是隔海相望的好邻居、命运与共的好伙伴,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曾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书写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相知相交的历史佳话。新中国成立后,印尼成为最早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今年4月13日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纪念日,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契机。
INTI负责人颁发感谢状给Azmi
他说,建交75年来,中印尼关系经历风雨,但始终向前发展。两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中始终相互支持,坚定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彼此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支持。中印尼战略互信不断增强,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打造政治、经济、人文、海上、安全“五大支柱”合作,构建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命运共同体。
王鲁彤大使指出,两国关系取得宝贵成就,关键在于坚持战略自主、互信互助、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印尼人民也正在为实现“黄金印尼2045”目标奋斗。在实现现代化之路上,两国将精诚团结,打造互利共赢的典范、共同发展的样板、南南合作的先锋,共同谱写中印尼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印尼华裔总会总主席黄德新致辞
印尼华裔总会总主席黄德新致辞表示,早期和多位华裔人士发起组织印华百家姓协会、印尼华裔总会,旨在维护和争取华族的权益。他强调:“我们华族也是印尼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将和其他同胞族群紧密团结,为祖国印尼的建设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土生华人博物馆馆长Azmi强调,印尼历史离不开它的角色和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这也提醒我们,两国有着悠久的亲密关系和平等的地位。他说,两国关系的痕迹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印中两国早期就有交往互动。
在追溯了两国之间的互动历史之后,Azmi强调,教育系统也很重要。他说,教育系统是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塑造个人观点,并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方向。
黄德新(中)赠送纪念品给Yudil 参赞(左二)
“中国的教育部培训了优良教师。”Yudil参赞也指出,“另一个需要向中国学习的是它的学术氛围和创新,而且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这些我们都应向中国学习的。”
PARA 公会办公室执行董事Virdika 认为,印尼和中国两国之间的关系应该超越贸易事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双方需要平等思考,采取战略行动,并以充分的意识进行合作。
Virdika指出,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动态中,尤其是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印度尼西亚必须认识到中国不是敌人,而是伙伴。 我们(印度尼西亚)需要一个能够与之对话的愿景。印度尼西亚将于 2025 年加入金砖国家,这是积极、大胆的一步,这将使印度尼西亚成为全球南方新力量的机会。(刘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