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巴斯卡拉·T·瓦尔达亚博士(左)接受记者闻喜专访
万隆会议70周年:弘扬和平合作精神
——专访印尼知名历史学家巴斯卡拉·T·瓦尔达亚博士
闻喜
1955年4月,来自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齐聚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此次会议开启了南南经济合作的新纪元。
值此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知名印尼历史学家、马凯特大学博士巴斯卡拉·T·瓦尔达亚(Baskara T. Wardaya)分享了他对万隆会议意义及其对当今国际合作影响的看法。
问:今年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当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会议也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致通过了“国际关系十项原则”。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和意识形态对抗等挑战正威胁着全球和平与稳定,中国提出的这些原则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国家间关系“求同存异”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万隆会议的十项原则。十项原则指出,尽管各国在文化、语言、人口规模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为国际公共利益而努力。
中国将此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原则,以非暴力和积极的方式与其他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各国关系健康发展树立了良好典范。
问:万隆会议是印尼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对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十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万隆会议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从战略高度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均衡发展描绘了蓝图。如今,值此70周年之际,您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答:众所周知,万隆会议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盛会,对塑造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次会议鼓舞并激发了世界各地,尤其是亚非地区,以及后来的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和反殖民运动。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万隆参加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彰显了中国对以共同发展为目的的国际合作的支持。
值此70周年之际,我们都希望万隆精神,尤其是以共同发展为目的的国际合作精神,能够在各国,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继续发扬光大。我们希望,对万隆会议的任何纪念或庆祝活动,都不仅仅是一次怀旧之旅,更应成为各国重燃和平精神、开展有目的合作的契机。毕竟,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共同家园”中。
问:近年来,印尼与中国的关系持续发展,普拉博沃·苏比延多总统也十分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去年两次访华。两国元首就构建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您如何理解印尼与中国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和前景?您认为哪些领域或项目具有巨大潜力?
答:我认为,印尼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是一个积极的发展态势。两国未来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和前景值得期待,也应当实现。两国可探索的合作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技术转让和文化交流等。我希望这种合作能够建立在两国平等的基础上,为两国的共同利益而努力。
(原载于4月23日《上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