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刊文称,为摆脱中美不断升级的贸易战的影响,中国制造商从石化产品到纪念品等各行各业,开始在美国开展业务。
一家帮助中企在美实现制造本地化的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该报,仅在过去4个月,他就收到至少100份咨询,“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总数”。
“美国几乎占我们订单的95%。我们不能失去这个市场。”中国东部一家礼品公司的老板表示,目前正试图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创建一家新工厂。那里的劳工标准比中国严格得多,他打算在美国只生产那些需要最少体力劳动的产品。
报道称,本月初,总部位于中国深圳的一家电子元件公司在内华达州开设了一家新工厂。该工厂旨在组装供应链较小、劳动力需求较低的传感器模块。公司负责人认为,转移生产地点是值得的。“的确,开支会增加,但不会像145%的关税那么糟糕。我们的目标是维持现有的订单量。”
正如国化顶峰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叶颖敏向该报表示的那样,对于从事石油炼制的中国石化企业来说,在当前形势下,在美建厂似乎是特别合乎逻辑的一步。此前,企业都是从美国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再将成品运回美国。但目前这种商业模式会使企业面临双倍的高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