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渔业部(KKP)宣布,在不久前于法国Reunion岛举行的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会议上,我国成功争取到三类金枪鱼的捕捞配额大幅增加。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海洋利益,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金枪鱼生产国的地位。
海洋与渔业部长顾问特里安(Trian Yunanda)在4月30日举行的“海洋对话”论坛中表示,感谢上苍,我们成功争取到额外2,791吨的捕捞配额,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提升。
根据协议,我国2026至2028年的大眼金枪鱼(Bigeye Tuna, BET)捕捞上限从18,605吨提高至21,396吨;而跳鱼(Skipjack Tuna, SKJ)的配额更高达138,000吨,超过过去十年年均捕捞量(约134,000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力争的黄鳍金枪鱼(Yellowfin Tuna, YFT)配额终于获得突破,从IOTC原拟的25,000吨提升至45,426吨(2025年度有效)。特里安称之为“实质性胜利”。
“我们自2017年至2021年一直拒绝接受不公平配额,因为我们的实际捕捞量当时已达42,000至45,000吨”。
全球最大金枪鱼产国地位稳固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2年的SOFIA数据,当年我国金枪鱼捕捞总量达到752,118吨,远超位居第二的台湾,其捕捞量不到我国的一半,这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全球金枪鱼之王”的称号。
特里安又补充说,全球金枪鱼年产量约为520万吨,而我国占了其中的15%。这足以显示我国在全球金枪鱼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我国之所以能稳居首位,关键在于其地理优势——横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黄金水域”。
“现在连原本不出产金枪鱼的纳土纳海(Natuna Sea)也出现了金枪鱼,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及洋流分布有关。”
出口创汇再立功,金枪鱼类贡献最大
除了产量傲人,我国的金枪鱼出口表现同样亮眼。2024年,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额达到59.5亿美元,其中金枪鱼类产品(包括跳鱼和鲣鱼)贡献最为显著。
据透露,这类鱼的出口量达到27.8万吨,为国家带来了10.3亿美元(约合167万亿盾)收入。
目前,我国出口的金枪鱼产品形式多样,涵盖冷冻、罐装、鱼片以及鲜鱼等,以满足全球市场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