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包容性指数升至80% 城乡差距与教育程度仍为关键挑战

国家金融服务管理局(OJK)与中央统计局(BPS)联合发布2025年全国金融素养与包容性调查(SNLIK)的数据显示,我国2025年国家金融包容性指数通过“可持续性方法”达到了80.51%,相较2024年的75.02%有显著提升;若以国家金融包容委员会(DNKI)的方法计算,该指数更是达到92.74%。

与此同时,全国金融素养指数也有所提升,达66.46%(可持续性方法)与66.64%(DNKI方法),较2024年的65.43%稳步上升。

金融服务行为监管与消费者保护执行主席弗雷德里卡·维迪亚萨丽·德维(Frederica Widyasari Dewi)5月2日在BPS雅加达总部发布调查结果时指出,这些数据将成为制定未来金融教育与普及政策的重要依据,尤其要关注城乡差异。

弗雷德里卡表示,2025年城市地区的金融素养指数为70.89%,显著高于农村地区的59.60%(可持续性方法)。在金融包容性方面,城市地区为83.61%,农村为75.70%;若以DNKI方法计算,城市为94.48%,农村为90.03%。

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的金融素养指数为67.32%,女性则为65.58%(可持续性方法);在包容性方面,男女差距不大,男性为80.73%,女性为80.28%。以DNKI方法衡量,女性包容性指数92.89%,略高于男性的92.58%。不过,她指出,尽管男性的素养指数较去年提升了3.18%,女性却下降了1.17%。

从年龄分布来看,18–50岁的中青年群体是金融素养与包容性的主要支撑群体,而15–17岁和51–79岁的群体表现偏低。

教育程度与金融素养呈正相关:未完成小学教育者金融素养仅为43.20%,包容性为56.95%;而大学毕业者则分别达到90.63%与99.1%。

职业方面,专业人员的金融包容性指数最高,达95.11%;企业主和退休人员分别为86.66%与100%。弗雷德里卡解释说,退休人员普遍通过银行账户领取退休金,因此在金融系统的覆盖率极高。

尽管整体数据令人鼓舞,但报告也凸显出城乡差距、教育程度不均、女性金融素养下滑等潜在挑战。OJK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与服务,特别是向农村、低教育背景和年轻群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