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报讯 5月4日,由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与英文《洛杉矶邮报》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第十八届“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评选结果在洛杉矶揭晓,陈伟、李长昊、程麒龙、张文翔、郑义、赵隽逸、邵方驰、霍佳妮、孙眸惠、吴帅吁获得殊荣。
从人工智能到清洁能源,从生物医疗到艺术法律服务,从文化赋权到金融科技,这十位2025年度“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获奖者,充分展现了华裔青年在不同领域内不断突破、跨界融合、回馈社会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代表了华裔新生代在科技创新、社会参与与文化建设中的广阔视野与实践能力,也折射出一个多元、奋进、包容的华人青年群体形象。他们的故事,是突破的见证,也是未来的预告。
“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奖”是全美首个跨区域华人青年奖项评选活动。自创办以来,该奖项表彰了众多华裔精英,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物理学家曹原、花样滑冰世界冠军陈巍、美国女子乒乓球冠军张安等。
本届评选以“突破”为主题,主办方希望通过展示这些华人青年与留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奋斗突破的真实经历,描绘出他们对未来的想象与努力目标,以激励更多年轻人在科技、文化、社会变革等方向上破浪前行、脱颖而出。
组委会一致认为,今年的获奖者们在专业成就、人格特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突出,是全美百万华裔青年与留学生群体中的卓越代表。他们的奋斗历程不仅令人敬佩,也一定能够成为鼓舞青年朋友前行的借鉴和动力。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评选延续往年传统程序,通过媒体发布评选通知,接受社会各界人士提名、自荐。评审委员会从近百位合资格人选中初选出27位入围者,再与每一位入围者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最终综合其学术、行业与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评选出十位年度“华人杰出青年”。
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吴欢,著名经济学家、洪泰基金联合创始人盛希泰,广州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黄南松教授,拉文大学(ULV)终身教授刘晓雁,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徐蕾教授,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郑悦副教授,哈佛大学亚洲中心退休经理Jon D. Mills,英文《洛杉矶邮报》执行董事任向东,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知名社会活动家俞国梁,青年科学家胡满琛博士,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王一,电影导演石谭轩,青年艺术家吴建楠、吉麟,青年音乐人方子豪,AI专家胡茵梦,以及姜雅坤、赵昊喆、岑荣康等在全美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行业专家和青年精英人士担纲本次评选的组委会专家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成员。
2025年度“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获奖者名单如下:
陈伟(Alex Chen)
陈伟(Alex Chen),斯坦福大学博士,设备端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Nexa AI创始人兼CEO。他带领团队在美国完成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专注研发多模态小型语言模型,实现云端与边缘设备的高效AI部署。Nexa AI先后与AMD,HP,以及Lenovo等行业巨头建立合作,为客户提供低延迟、高准确度的智能代理解决方案。陈伟曾经担任斯坦福中国创业者协会主席,致力于搭建中美创投与技术交流平台;其研究成果屡获学术界与产业界认可,多篇论文在国际顶尖期刊及平台发表,曾获得最佳论文,以及机器之心封面报道等成果。
李长昊
李长昊,量子信息科学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摩根大通和Unitary Fund公司以资深科学家身份领导并完成了在量子计算和实用量子算法等方向的多个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12篇以第一(含共同)作者身份发表在Sci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 Nano Letters等高水平期刊,并申请6项专利。主导的病毒量子传感器等工作被华盛顿邮报、IEEE综览、MIT新闻等媒体广泛报道。同时其个人经历和学术成果被麻省理工学院学校官网主页和新闻首页长篇专题报道。曾获由哈佛和MIT颁布的Helen Carr and William T. Peake Research Prize。
程麒龙
程麒龙,清华大学学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现为普渡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本科期间获评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他的学术研究聚焦于能源的高效利用,探索传热传质机理及其在微纳电子器件、建筑和生物系统中的应用,跨越热学、力学、摩擦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目前已发表29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期刊论文14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他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6次,并多次担任分会场主席。他在跨学科综合性期刊Nexus上发表的工作首次报道了竖直墙面的亚环境辐射冷却,并获Nature News Feature, Science News, New Scientist, The Guardian等国际知名媒体重点报道。
张文翔
张文翔,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2023–2024)、博士后(2019–2023),长期专注于免疫系统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Immunity》等国际顶尖期刊,多项成果被选为封面文章或被美国权威媒体专题报道,推动了该领域范式的变革,并为肿瘤治疗和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研究员(正高职称)、课题组长及博士生导师。曾荣获Jeffrey Modell奖、哈佛杰出华人生命科学研究奖、余㵑学者、小米青年学者等多项荣誉,致力于推动肿瘤免疫研究的临床转化与青年科研人才培养。
郑义
郑义,清华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美国东北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终身教授,纳米能源实验室主任,NASA格伦研究中心教职研究员,D’Akmore-McKim商学院研究员,普朗克能源创始人。他在清洁能源与可持续科技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致力于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智能辐射制冷、海水淡化等领域。已发表100余篇高水平论文,申请9项专利,并获得超过500万美元的科研资助。郑博士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担任美国亚太公共事务联盟波士顿分会副会长、波士顿清华校友会副会长等职务,曾荣获“波士顿商业周刊40位40岁以下精英奖”、“NSF CAREER奖”、“UCA杰出社区贡献奖”等多个荣誉。
赵隽逸
赵隽逸,电子工程学博士,毕业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曾在Facebook担任研究科学家。其研究跨材料科学、电子工程与生物医学领域,聚焦光电技术与智能可穿戴电子系统,已在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第一作者成果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及人机交互顶会ACM UIST等。其创新的可拉伸柔性LED技术获Nature,Optica,EurekAlert等全球知名学术期刊与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开发的智能3D电子织物已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实现临床应用。曾获CAS Future Leaders(全球35人)、MRS Graduate Student Gold Award等众多荣誉奖项,并积极投身STEM教育推广,推动科技普及与多元化发展。
邵方驰
邵方驰,博士毕业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微纳工程技术在高通量筛选、传染病诊断及纳米药物制造中的应用。他发表了12篇一作或共一论文,拥有一项专利,做过19场国际学术报告,曾获IEEE NEMS最佳论文奖、MicroTAS青年科学家海报奖等国际奖项。2025年,他获评Siebel Scholar,该奖授予全球顶尖具学术与领导潜力的博士生。他积极投身社区与青年发展,已指导7名博士生完成论文发表。
霍佳妮
霍佳妮,The HUO Law Firm创始人及主管律师,同时拥有纽约州及纽约东区,南区,和西区联邦地区法院律师执照。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和艺术热爱者,霍佳妮在过去十年来致力于以客户为导向,深耕于艺术与创意领域,成功协助上百位来自全球的艺术家、音乐人、策展人、建筑师、设计师、电影人、科学家和企业家获得了工作签证和永居身份。同时她是众多知名艺术家及画廊的长期法律顾问,为他们提供综合的艺术法服务。她深谙艺术与法律的交汇之道,用理性编织秩序,也用浪漫守护创造者们的作品和梦想。
孙眸惠
孙眸惠,复旦大学学士,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硕士。非营利艺术组织Asian Artists And Activists Hub (AAAAH) 的创始人兼主席,致力于通过创新艺术实践推动亚裔社群文化赋权。她成功构建起横跨1000+艺术家、30余文化机构的协作网络,策划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项目累计触达超10万观众。她带领团队打造了现象级公共艺术项目 “东方浪潮”。其主导的”Layers of Legacy: Reimagining Chinatown”展览(联合Manhattan Chinatown Partnership)及华埠文化书籍出版项目,开创艺术机构与社区组织跨界合作新模式。
吴帅吁
吴帅吁,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及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CB International Bank(CBiBank)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致力于重新定义金融服务如何赋能中小企业与普通大众,积极推动数字化、低成本、可扩展的银行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长期愿景是重新定义数字银行的“最佳实践”——并让它真正实现普惠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