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广东】广东一季度,4.1%!

4月22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25.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4.4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2002.53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20588.53亿元,增长4.3%。全省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

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0.1个百分点。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3.2%,园林水果产量增长3.9%,茶叶产量增长6.0%。猪肉产量下降0.8%,禽肉产量下降6.5%,禽蛋产量增长3.2%。一季度末,生猪存栏增长9.8%,生猪出栏增长0.4%;家禽存栏增长2.6%,家禽出栏下降4.8%。

工业生产稳步扩张

新动能产业增势良好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增速比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5.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3.3%,制造业增长4.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持平。重点行业支撑有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8.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0%。

新动能产业增势良好,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5.3%,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2.0个、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9.9%、83.5%、31.3%、10.8%。

服务业回升向好

规模以上服务业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分别增长7.4%、7.1%、6.1%,比全部服务业增速高3.1个、2.8个、1.8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10.8%、7.7%、9.9%、13.7%。

一季度,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0.9%、4.2%,其中民航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9.6%、10.4%;港口货物吞吐量下降0.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9.8%;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2.7%、5.0%,其中高速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7.4%、5.2%。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

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2%,降幅比1-2月份收窄2.2个百分点。“两重”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9%,增速加快3.1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分别增长11.0%、8.9%。工业投资占比达38.0%,其中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41.0%;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7.6%,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7.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5.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9.4%,降幅比上年全年分别收窄3.0个、12.4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增速加快

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增长较快

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增速比1-2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5.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7%,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2.6%,餐饮收入增长1.9%。部分升级类和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向好,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日用品类分别增长11.8%、36.0%、8.7%。

以旧换新相关品类商品零售额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分别增长29.1%、40.0%、42.2%、17.7%;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增长8.6%。线上消费持续释放潜力,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6.3%,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31.9%,是202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

一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3月份,CPI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下降2.0%。3月份,PPI、IPI分别下降1.3%、2.2%。

(南方+ 黄应来 黄叙浩)

广交会观察:中国AI家电打开消费新空间

在正在举行的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上,一款具备拉花技艺的咖啡机器人吸引关注。从取杯、落冰、泵水、磨豆、萃取、打奶泡到出杯,整个过程仅需50秒。14款饮品均价不到15元(人民币,下同)。

“这杯咖啡口感顺滑,味道确实不错,而且还能上传照片用作拉花。”土耳其采购商奥兹居尔·萨欣(OZGUR SAHIN)在品尝完这杯机器人做的咖啡后表示,对该款机器人很感兴趣:“我也想买,这确实是个新点子,新点子总能赚钱。”

4月16日,广交会境外采购商纷纷体验机器人制作的咖啡。中新社记者 韦杰夫 摄

“通过人工智能学习,这款咖啡机器人掌握海内外上千个咖啡产品的配方,较传统咖啡馆降低近九成成本。通过机器人自我学习和迭代,可以‘周周上新品’‘月月享不同’。”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非子表示,该款机器人已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本届广交会收获不俗。

在本届广交会的家用电器展区,随处可见“AI+”。配备AI(人工智能)净化系统,让空调节能40%;通过AI智慧风和烟雾感应装置,做饭高峰期也洁净无烟的烟机;以AI画质处理器打造沉浸观影体验的电视系列……

在展区,一位中东采购商向AI冰箱提问“今天菜谱”,AI冰箱根据现存食物提供菜单后,并告知采购商食物存放的位置。

“未来3年,AI家电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成为家庭的智能管家。”海尔海外电器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庆福认为,有“AI家庭大脑”,可以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全屋设备智能联动,比如,空调能根据用户体感自动调节温湿度,洗衣机通过学习用户洗涤习惯来优化能耗。

在海信国际营销公司助理副总裁毕强看来,AI家电的未来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价值重构”,AI技术将为用户带来更大价值,“我们预见AI技术将使不同家电协同工作,实现指数型的用户体验增长”。

“当下智能化应用发展趋势下,我们高度重视AI在生产制造中的赋能作用,积极探索和应用AI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流程和推动创新。”TCL实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2024年,该品牌通过推进AI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达5.4亿元。

4月15日,境外采购商在广交会上尝试AI洗衣机性能。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 摄

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李卫铳现场演示机器人的各项功能:“我们的产品种类繁多,已经出口至德国、阿根廷和印度等国家。广交会开展以来有中东等境外采购商前来询盘,他们想应用在酒店清洁、工业巡检等服务场景。”

尽管AI家电前景广阔,但参展企业也坦言面临数据安全、技术融合等挑战。李卫铳表示,在数据安全方面,目前数据安全认证还不太普及。未来的人形机器人,无论是商用、工业用还是家用,都需要获得这些认证才可以更好地服务用户。(中新社 蔡敏婕)

广交会观察:中国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商用提速

第137届广交会4月17日正在广州举行,中国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吸引全球客商目光。随着技术加速迭代,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进现实生活。专家认为,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规模量产与广泛应用的重要阶段。

本届广交会首设服务机器人专区,来自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46家机器人相关企业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系列产品。

4月1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开幕。图为采购商与人形机器人合影。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据了解,部分人形机器人已开始进工厂“打工”,从事物料分拣、搬运和装配等作业。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技术不断进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等发展态势。

根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约50%。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快速过渡。

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简称“魔法原子”)在本届广交会上推出人形机器人“小麦”,其综合续航最长达5小时,当前已用于门店导购、工厂两个场景,在工厂可执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零件取放、扫码入库等作业。

本届广交会,钛虎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带来一款人形机器人产品。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在进一步开发,可在工厂做一些精细化操作,比如上下料、打螺丝等,今年以来已经卖出300多台。

作为中国制造大省,广东拥有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并发展出以广深佛莞为龙头带动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广东现代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罗学铭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广东在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集群效应凸显,形成了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上下游产业支持。

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是广州市重点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近年来在番禺建立了“里工智能工厂”先进制造园区,该公司推出的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已成功销往海内外。本届广交会上,该公司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分拣和大模型语音交流等系列功能。

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让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更上一层楼。而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产业链协同合作与标准化建设仍需持续加强。

罗学铭表示,随着技术稳步成熟以及生产成本逐步降低,市场对人形机器人潜在需求将得以有序释放,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步伐。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规模量产与广泛应用的重要阶段。(中新社 孙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