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爪哇省的“蜡染之都”北加浪岸(Pekalongan ),蜡染不仅是一门古老技艺,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与经济支柱。尽管面临气候和环保压力,当地一家小型蜡染企业“Zumi Batik”仍凭借百年传承,日均产量突破35打(约700件),成为中小微企业(UMKM)典范。
位于Pasirkratonkramat村的Zumi Batik由54岁的Latifa经营,她是家族第三代传人,目前正与儿子Boy Krisna(第四代)一同经营蜡染事业。

“这是从曾祖辈就开始的事业,我只是继续传承。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蜡染”,Latifa近日对媒体表示。
Latifa从1990年代开始贩售父母制作的蜡染,2000年代初,她以1亿盾(约合人民币4.5万元)启动自己的生产,最初的工厂仅有20平方米。如今,她已拥有约20名员工,日均可生产35打布料,每打包含20块长约2.65米的布料,总产量达1,855米。
工艺流程包括布料裁剪、蜡染图案压印、上色、脱蜡(称为“nglorod”)、洗涤、晾晒,最后送至缝纫师制作成家居服与长袍(gamis)。Zumi Batik的产品远销雅加达与梭罗,售价从每件58,000至85,000盾不等,依图案与款式而异。
营销方面,他们依托合作社“Bangun Bersama”(KBB)进行销售,并通过世代顾客的口碑传播,建立稳定客户群。

Latifa透露,旺季如开斋节前夕,其收入可达每周1亿盾,足以支撑家庭生活和五个孩子的教育。然而,朝觐季节需求常常下滑,且自然灾害也频频影响生产。
Zumi Batik的生产地靠近海边,频遭海水倒灌(“rob”)侵袭。Boy表示,若雨季加上海水上涨,工厂可被迫停工长达一到两个月,损失最高达2,000万盾。
“我们接受自然的挑战,损失只能设法减少。”Boy坦言。
此外,环保法规要求建立废水处理系统(IPAL),但大多数传统工坊缺乏相关知识和设施。Boy欢迎通信塔公司PT Tower Bersama Infrastructure(TBIG)旗下合作社提供的IPAL援建计划,同时呼吁加强废水处理培训与绿色环保教育。
“现在绿色区域已不复存在,我们希望有环保教育来支撑可持续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