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 – 工业部副部长(Wamenperin)Faisol Riza表示,国家造船业的创新能力现在已经显示出重大发展。
例如,唯一通过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船舶,如商船,渔船,客船,军舰或巡逻艇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船舶。
目前,有342艘活跃船厂分布在29个省,年建产能达到100万死重吨位(DWT),年修复能力达到1200万DWT。
该行业吸收了超过46,000名工人。
例如,PT PAL Indonesia成功生产了海军使用的导弹快艇(KCR)和已出口到菲律宾的着陆平台码头(LPD)船。
“这一成就表明,国家造船业有可能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对高质量船舶的需求,”费索尔在5月28日星期三的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
费索尔认为,造船业的增长与组件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后者也继续增长。这是因为目前有127家海上阶级认证的组件公司,超过560个国产组件级证书(TKDN)已经颁发。
某些类型船舶的本地船舶生产内容量已达到40%以上。“这无疑是未来国家航运业转型的坚实基础,”他说。
在全球层面,航运业正在经历结构转型,数字技术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开始被采用。
另一方面,全球对脱碳的承诺开始敦促世界航运业向环保型能源船舶转型。
“印度尼西亚在采用和开发这项技术方面必须处于最前沿,”他说。
因此,Riza说,他的政党将制定一份造船业发展路线图,通过数字化,低排放船舶设计创新,加强基于TKDN的部件生态系统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准备高能力人力资源来提高造船效率和生产力。
“我们相信,航运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每个国家的能力,还取决于我们合作或合作的能力,”费索尔说。
他继续说,印度尼西亚准备在亚洲地区各国之间关于标准化和联合认证的合作、区域船舶部件供应链、跨国技术创新与合作以及促进贸易和出口海上工业产品方面发挥区域领导作用。
费索尔评估说,国内国际港口仍需改进,因为就全球贸易的比率而言,至少需要25个国际港。
“如果这些国际港口开放,它当然也会为商业行为者提供发展航运业的机会,”Febri解释说。
事实上,政府希望使印尼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中型船舶生产中心,并成为太平洋和非洲群岛国家商船和渔船出口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这一目标符合Prabowo Subianto总统于2024年11月18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印度尼西亚 – 巴西商业论坛上传达的,即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上第二或第三大鱼类储量的国家,需要约40,000艘渔船,总吨位为150总吨位(GT)至300 GT。
“凭借其目前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国家造船业有很大的机会满足这些需求,”他总结道。
(V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