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槟城华人与半导体产业

槟城峇都丁宜海滩

“我的父母可能不懂什么是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但他们知道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陈叔斜坐在对面,望着窗外,语气不容置疑。

陈叔是个大忙人,约见不易。

他今年六十八岁,曾是英特尔槟城工厂的高管,几年前退了休,如今是自由投资人。我和他约在峇都丁宜海滩的星巴克,这里是槟榔屿的网红打卡地,窗外便是绝美的海景。

“我太爷爷是福建晋江人,一百多年前,他与乡亲被卖猪仔来到南洋。祖祖辈辈,一直在割橡胶。”他华语流利,带点闽南口音。槟城近半人口是华人,其中大部分是福建、广东移民的后裔。

晋江会馆

1972年,槟城迎来其产业史上的转折点,英特尔带着160万美元来此建厂,成为第一家落子马来西亚的跨国半导体企业。

“那时候,整个马来西亚没几个人见过芯片长什么样。”

但槟城有个秘密武器:闽南话。

“中国台湾来的工程师讲闽南语,我们也会讲,这就好办了。”陈叔笑着说。“乡音未改”让技术转移变得简单,台湾半导体产业顺利将部分封测功能转移到了马来西亚。

更关键的是教育。槟城拥有马来西亚最密集的华文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一应俱全。每年,华人公会组织捐款时响应者众多,以至于私立的华校的硬件、师资都远胜于马来的公立学校。华人重视教育的传统,为跨国半导体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槟城华语学校

随着AMD、惠普、日立等跨国企业陆续入驻,电子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过程中,槟城的华人商会和同乡会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些看似松散的组织,实际上高效得惊人。英特尔需要本地供应商?商会马上能推荐三家。小厂想要技术升级?同乡会立刻牵线搭桥。到2024年,槟城已经聚集了300家半导体相关企业,包括24座晶圆厂。

陈叔清楚,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在马来西亚,华人要跳得更高才能摸到果子。”他语气平和,像在讨论明天的天气。

众所周知,族群问题是马来西亚内政的核心。与新加坡不同,马来西亚在对族群有不同的理念:前者追求机会的平等,后者则通过创造特权,以求实现结果的公平。因此在马来西亚,相比于马来族,华人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福利与回报。

“华人很敢拼,一直在努力往上走。以前只能做最简单的工作,一点点跟着洋师傅学,从不喊苦累。”如今槟城跨国大厂的中高层,很多是华人,还有很多选择自立门户,涌现出不少成功的本土企业。陈叔希望将多年的产业经验,和手头的资金,用于投资明日之星。

夕阳沉入了海里,咖啡馆的灯光亮起来。陈叔收到一条短信,是他投资的一家初创公司。

“你看,这就是槟城,以前割橡胶的地方,现在开始设计芯片了。”

华人号:会长论坛

原创:杨正 Francis  微信公众号“杨正看世界”

 

 

免责声明:本网旨在传播资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涉及阁下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网(guojirb666@gmail.com),我们将及时作删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