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博物馆联盟成立
6月26日,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博物馆联盟成立大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大会发布了《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博物馆联盟宣言》,正式宣布联盟的成立,为海内外华侨华人博物馆深化交流合作、共同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搭建起新的平台。
联盟由广东华侨博物馆、山东华侨博物馆、华侨博物院、广州华侨博物馆、印尼客家博物馆、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联合发起成立,成员单位包括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德国、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60余家华侨华人博物馆(文博机构),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原则,设置执行理事会、秘书处等机构,其中联盟成员大会是决策机构,执行理事会和秘书处是联盟的执行机构。
联盟将通过举办联合展览、馆长论坛,开展联盟馆际间的展览交流活动、文物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专业人员交流与培训,编印《联盟通讯》等,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深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讲好华侨华人故事、弘扬华侨华人精神、传承华侨华人文化。(岳桐)
江门诞生首家国内外双认证“零碳工厂”
日前,鹤山市中富兴业电路有限公司正式通过TüV南德意志集团“零碳工厂”欧盟认证,叠加此前获得的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中和”认证,成为江门市首个斩获国际国内双认证的“零碳工厂”。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刷新了江门制造业绿色发展新高度,更以“政企技术三方协同”的创新模式,为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近年来,江门围绕设备升级成本高、绿电接入难、碳管理碎片化等痛点,创新构建“政府搭台、供电赋能、央地协同”的立体化支持体系。
该项目验证了“政策精准扶持+央企技术赋能+企业主体创新”的可行路径。鹤山中富负责人坦言:“多方协同不仅降低了改造成本,更让我们在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目前,其零碳工厂解决方案已吸引多家跨国企业关注,成为江门绿色智造的新名片。江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鹤山中富”为蓝本,计划三年内打造20家绿色工厂、75家清洁生产企业。(南方日报 申红洲 张晓静 许湘粤)
广东侨乡信宜“苦瓜宴”:传承两百年 游子四季回味甘
广东侨乡茂名信宜市“苦瓜宴”。(信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6月11日,广东信宜市,厨师正在制作“苦瓜宴”中的“酿苦瓜”。戴云海 摄
盛夏时节,在广东知名侨乡茂名信宜市,当地人会将本地种植的苦瓜做出许多菜式,或亲人聚餐,或供客人享用,边吃边聊,温情与热情都在“苦瓜宴”里。
据信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苦瓜宴”源自清朝,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信宜三大特色宴席(李子宴、全竹宴、苦瓜宴)之一,其制作技艺入选信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苦瓜宴”主打菜式以苦瓜为原材料,尽管制作工艺流程复杂,但经过炒、炖、焖、白灼、凉拌等手法烹调,制作出自成一格的“苦瓜宴”,让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动”。“一台苦瓜宴,四季回味甘”是信宜游子味蕾上的乡愁,也是到信宜观光游客难忘的“忆苦思甜”美味菜肴。
信宜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说,信宜种植苦瓜历史悠久,名气最大当属产于贵子镇的贵子苦瓜。贵子镇群山环抱、土壤肥沃,早晚温差大,加上清凉山坑水的天然灌溉,十分适宜喜温耐热的苦瓜生长。贵子苦瓜具有无渣、甘喉、口感清脆的特点,是信宜“苦瓜宴”制作的首选原材料。
6月11日,在信宜市区窦州里文化创意街窦州院制作“苦瓜宴”的后厨,厨师们围着案板,正在制作传统菜式“酿苦瓜”。
窦州院行政总厨戴云海介绍,制作“酿苦瓜”时,先将贵子苦瓜原条从一边开口去囊,用适量盐腌约5分钟,洗净沥水备用。再分别将适量木耳、红萝卜、花生、腩肉等馅料剁碎,倒入提前浸泡好的糯米里,加入花生粒、木耳、红萝卜、韭菜、紫苏、姜叶、盐、少量胡椒粉、少量蚝油,最后加入花生油搅拌均匀,制成馅料。苦瓜内酿入馅料,均匀摆在锅内,加入用蚝油、食盐、糖、花生油调制的味料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约20分钟,苦瓜馅料熟透后盛碟,再将芡汁淋上瓜面即可。信宜“苦瓜宴”中的“酿苦瓜”入口清爽,又带着肉香,备受食客青睐。
正在窦州院用餐的刘小姐说:“每次返信宜省亲,享用自小喜爱的‘苦瓜宴’之余,还会买几箱贵子苦瓜,带到香港,跟亲朋好友一起,酿、炒、炖着吃。对于游子来说,吃着故乡代代相传的美食,感觉特别温馨。”
据了解,为传承发扬信宜传统饮食文化,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今年,信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将“苦瓜宴”的菜品增至30多道,包含肉菜、素菜、饮品、甜品及主食等丰富品类,更加注重荤素搭配,颇受市场追捧。(中新社 梁盛 高干)
一群“洋学生”向海外市场推广“中山制造”
小马在和张建筑交流工作。
就读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火炬职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AHMAT ABAKAR MAHAMAT,大家都习惯称他“小马”,来自非洲乍得共和国。近一年以来,他每周穿梭于火炬职院与古镇灯饰企业之间,一边学习,一边在灯饰企业实习。会七国语言的他,游刃有余地用不同语言录制产品视频,并认真回答海外客户问题。就在最近,小马还通过耐心而细致的服务接到订单,总额超过5万元。
作为火炬职院的首批“洋学生”,小马和其他同学正在进行海外贸易实践。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们表示了解中山制造的产品优势和特点后,更加看好中国市场,希望发挥自身语言、文化优势搭建桥梁,助力更多中山制造走向国际市场。
非洲留学生古镇卖灯,接到5万元订单
小马的校园生活是这样的:在学校学习中文和专业课理论知识;走出校园,到企业学做国际贸易。为了出行方便,他专门购置了电动车。到了位于古镇的中山市煾芭灯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煾芭灯饰”)展厅,他佩戴好麦克风,面对拍摄镜头,介绍最新款的灯饰照明产品。
面对客户的咨询,他表现得非常有耐心,认真将海外客户的需求拆解成尺寸、报价单。小马说,“每个询问背后都可能藏着大订单。”这是他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最近的客户正是他通过耐心而细致的回答争取来的。印度客户下了两期酒店照明产品订单,总额超过5万元。
煾芭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筑非常欣赏小马,目前公司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推广,他跟小马拍了很多介绍产品的短视频,他说:“留学生拥有语言优势并熟悉本国文化,能帮助灯饰厂家迅速、深入地融入非洲当地乃至更大的海外市场。”
小马说,他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每到一个国家,会待一段时间学习当地语言,包括乍得共和国的主要语言法语与阿拉伯语,他目前已掌握7国语言。“在这里的实践,让我看到中国有很大的商机,外籍销售员可以把非洲、欧洲、美国等市场的客户和中国链接起来,达成共赢。”小马说,老板很信任他,期望将来扎根中国开展事业。
“洋学生”看好中国市场,期待搭建“出海”桥梁
小马是火炬职院海外留学生的代表。2024年3月,小马和其他几位外籍学生正式成为火炬职院三年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生。目前,火炬职院共有9名留学生,其中5名来自乍得共和国、2名来自坦桑尼亚、2名来自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在商机,对中国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更有信心。来自委内瑞拉的Ricardo(中文名“小杜”),和弟弟同在火炬职院就读。目前,兄弟俩一边学习,一边在小榄镇协助对接外贸业务。他说,父亲曾经来过中国,感受到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看到广东中山制造业实力雄厚,于是决定和朋友合作,在小榄做国际贸易,并送他们来中山读书。“毕业后我会留在中山继续对接中国制造业市场,并寻求新的商机,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全世界。”小杜说。
幸运在学习了国际贸易知识后,敏锐地发现乍得当地客户对太阳能照明产品关注度极高,于是及时反馈给中山企业,帮助企业精准对接海外市场。幸运对记者表示,因为对中国的制造业和科技发展非常感兴趣,所以选择到中山深造。他说,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传播速度快,形式生动,可以直观展现中国产品的质量、使用方法和性价比,如今非洲年轻人中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将是中国品牌进入非洲市场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希望我能利用了解非洲和中国两地文化的优势,做中非贸易的桥梁,把中国制造用非洲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幸运说。(中山日报、中山+)
东盟代表热议与广东加强供应链合作
看好双方合作发展前景
2025中国(广东)—东盟贸易促进与供应链合作机制建设对接交流会6月10日在广州举行,多位来自东盟的代表热议与广东加强供应链合作,看好广东与东盟合作发展前景。
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起,东盟成为广东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广东与东盟贸易总额占中国对东盟贸易的五分之一,广东企业在东盟投资设厂、合作园区建设、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东盟企业也将广东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门户。
东盟秘书长特别助理、东盟贸促会会长波尚琅认为,面对供应链全球重塑的新趋势,东盟与广东完全有条件、有责任、有能力在区域供应链合作中走在前列,他认为供应链合作不仅是商品的互通有无,更是产业、技术、规则、标准、人才的多维度协同。
他提出,双方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加强政策沟通,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关务、物流等机制对接;二是推动重点产业链协同升级,结合广东先进制造业基础与东盟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加强全链条协作,尤其在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领域深化合作;三是深化平台合作,支持广东将更多东盟国家纳入海外产业园布局,欢迎广东企业参与东盟基建项目。
柬埔寨商务部副国务秘书斯维娜丽表示,目前柬埔寨正在积极参与区域性贸易机制建设,强化其作为全球供应链重要节点的地位,她说:“广东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到柬埔寨建设生产基地,享受通向多个全球市场的免税准入。欢迎广东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电子组装、服装制造和物流等领域。”
东盟和广东的互补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印尼家和集团总裁林友胜介绍,印尼作为东盟最大经济体,资源丰富,但工业发展薄弱,广东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具备全球领先的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熟的商贸网络。他表示,家和集团未来愿意全力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印尼企业链接广东供应链资源,助力广东企业对接印尼政策需求。(中新社 许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