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印尼客商带来各类干海藻特色产品。(马俊杰 摄)
福建的脉搏,始终与海洋同频共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那“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之大观,是镌刻在这片蔚蓝土地上最具说服力的开放基因;福州长乐太平港,作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驻泊基地,也见证了福建拥抱海洋、走向深蓝的豪情。
而新时代的福建海洋故事,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与发展格局徐徐展开——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和核心区,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爱拼会赢的属性,赋予了福建新的时代使命。国家“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建设“更高水平‘海上福建’”坚定决心,为福建向海图强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能。福建正以开放活海为支点,构建起“连山向海、连隅为路”的福海大道。
福建的开放活海,落子于一个个承载着跨海合作愿景的高能级平台,推动共赢理念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中落地生根。
7月29日,闽台农渔加工产业园在福建平潭正式揭牌。该产业园总投资约1.5亿元,旨在打造集加工、冷链、展销、配送于一体的闽台农渔交流中心。产业园重点引入了智能化液氮鲍鱼加工生产线,将有效推动两岸农渔产品精深加工合作,提升附加值。
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同样是跨海产业链协同并肩的生动实践。2018年,福州提出中国—印度尼西亚“两国双园”设想,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双方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为主的国际分工合作平台,打造投资贸易绿色通道,充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联动发展,使“两国双园”成为承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合作项目的重要平台,构建起一条“海洋资源全球配置+产业深度协同”的跨国价值链。
在福州元洪投资区,来自印尼的优质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后,化身为高附加值产品,源源不断输往全球市场;与此同时,福建的技术与资本跨越重洋,注入印尼的民丹工业园等园区,赋能当地产业提质增效。“两国双园”模式,打造了国家级跨境海洋产业合作新范例。目前,双园区已形成海洋渔业、热带农业等五大跨国产业链,落地70余个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超过930亿元,一条跨越山海的蓝色经济走廊已然成形。
而落地福州马尾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作为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和“一带一路”海丝核心区重点项目,凭借在推动跨境海产品贸易、数字化交易以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成为福建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开放活海,血脉联通。福建正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海洋基础设施网络,畅通连接世界各国的物流与商流。
7月28日,中远海运东南亚航线班轮“萨凡纳”与海杰航运地中海航线班轮“利雅得穆卡布”在同一天首靠福州港江阴港区,标志着该港区一天内新增两条国际航线。其中,“萨凡纳”轮直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进一步畅通福建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的海上物流大动脉;而“利雅得穆卡布”轮则为福州港腹地企业开辟了直达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新通道。
2018年12月,首条以“丝路海运”命名的集装箱航线在厦门开通。作为我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丝路海运”从福建启航,满载着开放活海的雄心,将福建与世界联通。目前,以“丝路海运”命名的航线数量已突破130条,通达近50个国家和地区超140个港口;已开行超1.6万艘次,集装箱吞吐量约1900万标箱,散杂货吞吐量超600万吨,构建起一张高效便捷的全球港航服务网络,为“海丝”沿线贸易畅通提供了强大引擎。最新发布的“丝路海运”服务标准,更成为国际航运界广泛认可的“福建方案”。
在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无人驾驶集卡穿梭有序,巨型自动桥吊精准抓取着集装箱——这是全球领先的智慧港口作业场景。目前,福建主要港口规模化泊位已达220多个,2024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4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1812万标箱。同时,电能替代、岸电设施大规模应用,彰显了福建在绿色港口建设上的领跑姿态。
福建的海洋开放之路,也是不断拓展深化“蓝色朋友圈”的共赢之旅,“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化大渔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7月17日,聚焦海洋设施与智慧渔业,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主办的2025年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在福州举行。这一国际大会首次落地福建,是对福建渔业发展的高度肯定和重要助力,为提升福建科技兴海水平、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一个向洋看世界、携手赢未来的绝佳契机。
今年6月,一年一度的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渔博会”)上,最新养殖技术、尖端加工设备、丰富水产珍品同台亮相,为全球渔业技术交流、标准对接、市场融合提供国际舞台。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家企业参展,实现零售额3.5亿元,意向成交额15.6亿元,专业采购商人数达32300余人,各项数据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来自文莱的有机蓝虾展位负责人叶家妤是一名祖籍福州的第三代华裔,她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忙着与国内谋求合作的客商接洽。在她看来,渔博会口碑好,专业性强,“很适合我们这样的企业进行展示和交流”。
开放活海勇当先。全省各地市通过港口升级、跨境合作、产业出海等项目,构建“山海联动、全域开放”新格局。厦门国际海洋周已成功举办17届,吸引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与,形成集论坛、展会、文化嘉年华于一体的海洋主题国际盛会;泉州通过泉州港石湖作业区扩建,新增10万吨级泊位,开通了中东、东南亚直达航线;宁德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引进台湾冷链技术,加工出口鲍鱼、大黄鱼等,对台水产品贸易额占全省50%以上;三明对接厦门港、福州港,打造山海协作物流枢纽;南平建设武夷山陆地港,通过“海铁联运”连接沿海港口,出口竹木制品、食品;龙岩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通过阿里国际站等平台推动农产品“出海”;平潭对台跨境电商产业园打造“海峡号”货运通道,实现对台快件24小时通关……
从历史悠久的“海丝”起点,到“两国双园”的创新实践、“丝路海运”的全球网络、海峡两岸的融合篇章,福建以开放活海为战略支点,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连山向海,以合作共赢的智慧连隅为路,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深度交融、互利共享、人海和谐的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着生生不息的福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