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对话上海:印尼在全球南方中日益凸显的作用

万隆遇上海:印尼在全球南方日益重要的角色

8 月 31 日,在中国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印尼外长苏吉奥诺(右后第二位)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前,与各国国家元首及代表合影。安塔拉通讯社图片 / 德斯卡・莉迪亚・纳塔利娅 / 世界新闻图片协会(wpa)。
雅加达(安塔拉通讯社)电 —— 上周印尼参与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HSC)具有重要意义。
印尼以主席国嘉宾身份参会,由外长苏吉奥诺代表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安托出席。
此次参会凸显出印尼作为 “全球南方” 核心发声力量的作用日益增强,也体现出其推动构建更公平、更具包容性且更具代表性的全球秩序的坚定承诺。
今年的上合组织会议恰逢该组织成立 25 周年,且首次推出 “上合组织 +”(SCO Plus)合作模式。通过邀请地理范围之外的国家(包括部分东盟成员国)参与,上合组织正逐步发展为覆盖更广泛领域的多边联通枢纽,连接亚洲、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治理机构。
对印尼而言,参与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远不止是 “出席会议” 那么简单。这一行动反映出雅加达方面希望积极参与构建包容性、开放性区域合作框架的明确意图。
“上合组织 +” 模式还为 “全球南方” 国家搭建了对话空间,在全球变革的新时代重现 “万隆精神”—— 在此进程中,印尼不仅致力于维护自身利益,更希望促进跨区域对话、合作与和平。
尽管印尼并非上合组织成员国或观察员国,但其此次以 “上合组织 +” 模式参与天津会议,表明国际社会对印尼 “桥梁搭建者” 角色的认可不断提升,认为其有能力连接不同区域与多元视角。
上合组织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伊朗、中亚各国,以及来自各大洲的对话伙伴国,其覆盖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近一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 GDP 约占全球总量的 30%。
上合组织此前主要聚焦安全合作领域,如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如今已打造出全新 “定位”,成为更务实、更具体的合作平台,重点关注联通合作、贸易往来、绿色发展及能源合作。
“上合组织 +” 倡议通过吸纳东盟及其他地区国家参与,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合作圈层。
印尼此次天津之行同样具有战略意义。这既延续了印尼 “独立积极” 的外交政策,也体现出雅加达方面并非被动适应全球治理格局变化,而是主动参与塑造这一格局的明确努力。
今年早些时候印尼决定加入金砖国家(BRICS),正是这一宏大战略愿景的一部分。通过金砖国家机制,印尼加强了与理念相近国家的协作,推动全球秩序改革 —— 当前的全球秩序常被认为对发展中国家存在不公。
参与 “上合组织 +” 会议则让印尼与欧亚大陆不断发展的多边合作框架建立起联系。这些合作路径共同传递出印尼的核心立场:发展中国家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这一体系的主动建设者。
当前国际体系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剧,这一立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世界贸易组织陷入僵局,关税与制裁被越来越多地用作治国手段,供应链仍易受政治动荡冲击。
而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则为局部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务实渠道,如本币贸易、粮食安全、可再生能源及数字融合等。这些合作对印尼在外部环境动荡中构建自身韧性的战略至关重要。
从历史维度看,印尼与上合组织的互动还具有象征意义。70 年前,印尼在万隆召集新独立国家,倡导超越冷战对立的正义与包容理念。如今,“万隆精神” 与上合组织的 “上海精神”(以互信、互利、平等、尊重多样性为核心)高度契合。
两种理念均将 “包容性” 视为和平与发展的根基,为 “全球南方” 国家在当下的不确定性中指明了方向。其目标并非取代现有国际机构,而是丰富全球治理的多元性,确保国际合作在维护和尊重国际法的环境中推进。
印尼此次天津之行,绝非单纯的象征性参与。通过推动 “万隆精神” 与 “上海精神” 对话,雅加达不仅再次确认了自身 “桥梁搭建者” 的角色,更彰显出其作为 “规则塑造者” 的定位。
对 “全球南方” 而言,印尼的参与既带来了公信力,也增添了话语权 —— 公信力源于其始终坚持的 “独立积极” 外交政策,话语权则来自其召集协调各方的能力。
在全球机构信任度不断下降的当下,印尼的参与证明:包容性合作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上合组织成立 25 周年,为传递这一理念提供了理想平台。
对欧亚大陆而言,这标志着其作为联通与韧性核心支柱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对东盟而言,这为加强与重要周边区域的互动开辟了新机遇;对印尼而言,这再次印证 “万隆精神” 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与现实意义,指引各国迈向团结、公平与共同繁荣。
印尼在天津传递的信号清晰明确:它并非寻求加入的 “局外人”,而是主动提供理念、原则与联通方案的 “合作伙伴”。
在分裂的世界中,印尼的立场简洁有力:可持续发展需要和平,和平需要团结,团结需要公平。
这正是 70 年前 “万隆精神” 的核心要义,也是如今印尼通过东盟、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G20)、“上合组织 +” 及所有 “全球南方” 能够发声的平台,持续为国际社会贡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