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闽南文化论坛在泰国曼谷举办:闽南文化的世界表达与融合发展

2025闽南文化论坛在泰国曼谷举办,18位专家学者深度对话——

闽南文化的世界表达与融合发展

泉州网讯(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主办方/供图)9月8日上午,作为2025(泰国)闽南文化节的核心活动之一,2025闽南文化论坛在泰国曼谷举办,吸引了海内外闽南文化学者、世界各地闽南文化社团代表、当地高校师生和侨亲代表共200余人参加。

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18位专家学者,围绕“闽南文化的世界表达与融合发展”展开深度对话,共探闽南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活力,助力“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

本届论坛由泉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泰国泉州晋江联合总会主办,泉州学研究所、泉州市闽南文化促进中心、闽南文化节秘书处承办。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本届论坛既是对中泰两国在闽南文化领域深厚渊源的深切回望,也是对未来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美好展望。

槟城海峡华商知识分子的跨文化观念

陈煜(新加坡城市史学家、教师、建筑师、作家)

在马来亚华人先贤研究中,谢琦意(Cheah Kee Ee,1868—1943)是被忽略的一位,相关内容极为稀少。他是槟城声名显赫的富商,除了经营酒类等贸易,也是矿主与种植园主,1917年获封霹雳州太平局绅。

陈煜于2023年6月发表《槟城海峡华人谢琦意家族》一文,后又在槟城、厦门、安顺、怡保进行田野考察,进一步梳理谢琦意家族谱系与婚姻教育、经商经历与社会活动,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槟城海峡华商知识分子的跨文化观念。

1945光复时的台湾

杨渡(中国台湾诗人、作家,曾任《中时晚报》总主笔、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

台湾光复时,台湾人心里怎么想的?台湾发生了什么事?

三位台湾文学界人士有这样的台湾光复记忆:时年12岁的林文月,从父亲口中听到“台湾人不再是二等公民”的兴奋呼喊;陈逸松在日记中记下,永远忘不了获知光复消息时品尝的茶香,那代表从零开始的新生;台南作家吴新荣丢掉家中被强迫供奉的日本神像,重新摆上从床底下找出的祖先牌位……历史巨变中有着真实而深沉的情感,即使被殖民统治数十年,无数台湾民众在光复后展现出深沉的中华文化认同。

大庄浩天宫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

王经绽(台湾台中浩天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大庄浩天宫自清雍正元年(1723)创建以来,成为台中海线地区重要的妈祖信仰中心,其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与在地生活密不可分,成为地方宗教仪式与社群凝聚的象征。

它展现了从家庙到联庄宗教中心的历史转型,以进香活动巩固传统精神,文物保存与“庙中庙”改建则展现与现代空间、文化资产保存的对话。庙方重视参与式决策与新科技应用,带动宗教文化永续,成为台湾地方宗教现代化与社区治理的典范。未来可进一步运用数字化典藏及口述历史,深化信仰文化的研究、教育与观光价值。

修复家庭录像带保存闽南文化与民间记忆

井迎瑞(台南艺术大学荣誉教授、厦门大学电影学院讲座教授、台北电影收藏家博物馆创办人)

活动影像中,纪录片、剧情片或故事片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文献史料价值。与之平行发展的家庭电影、家庭录像带、业余电影(我统称为民间影像)是常民记忆的载体,也是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和媒体变迁,它们作为时代遗存物的价值明显被低估了。

我们要立刻行动,抢救在迅速流失之中的家庭录像带及其内容,找回流失的人民记忆,尤其是地方性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闽南语“歌”与“剧”的流转与流传

陈明章(六禾音乐馆负责人,以台湾音乐为主收藏黑胶20余年,总量约10万张)

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默片时代到战后黑白闽南语片时代,这一时期的台湾闽南语片搭配着主题歌曲,创造出绝无仅有的荣景盛世。

风潮消退后,进入1970年代工业化社会,台湾三家无线电视台分别设立,电视机普及化成为台湾社会生活娱乐重心。闽南语“剧”与“歌”再度开启共生辉煌时代,三台的闽南语连续剧得以发展、延续民间传统艺术,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瑰宝。

大闽南视野下闽南语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守护

林华东(泉州师范学院原党委常委、副院长;二级教授;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闽南语随着闽南族群的脚步走出闽南,走向世界,成为海峡两岸和海内外闽南同胞血脉相连的纽带,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大闽南”空间,成为世界闽南文化的载体。

建立大闽南文化观,守护和传承好闽南语,就是在守护传承闽南文化,守护传承闽南人重乡崇祖、不忘来处的精神。闽南语在新时代浪潮中将继续担纲闽南文化和闽南族群的灵魂载体,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助力“一带一路”腾飞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治构建与乡村建设

陈进国(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治,谓以文教礼乐治民。通过梳理宋代以来的士大夫“文治构建”,包括士大夫与乡族制度、乡族教育的发展、信仰传统的发明等,分析中国的乡村社会与乡族组织的遗存、乡族组织与乡族意识的勃兴,结合前人实践经验和永春县东关镇外碧村文化资源唤醒与再造实践案例,可以反思如何参与“乡村再造”,探讨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能性。

当代的乡村建设或再造,须先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文化逻辑,尊重乡村的文化传统,推动乡村文治发展的话语构建。

妈祖文化的地方性与世界性

张宝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妈祖文化,从根源与核心上讲,具有地方性;从流布与融合上,体现了世界性;地方性与世界性又交织共生。妈祖文化因其深厚的地方性而独具特色,又因其开放包容的世界性而生机勃勃。地方性与世界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妈祖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妈祖文化作为一座沟通中外、连接古今的桥梁,将继续讲述关于和平、勇气与慈悲的中国故事。

闽南文化再认识

陈耕(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历史从未静止。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当代性品格,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不断深化对闽南文化的再认识: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海洋文明六千年发展变迁历史、海洋强国建设、当代闽南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实践这五个方面再认识。

通过历史梳理,我认为闽南文化的最本质特征是海洋性,这赋予闽南文化世界性和当代性。把握闽南文化的海洋性,将更好地推动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

历史纵轴上的泉州港及中泰经济文化交流

林枫(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

南宋至元代,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亚洲海域的重要商品集散中心。明清时期,泉州海外贸易与城市衰落,但置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群体、全球格局、东亚格局研究发现:明清时期的国际贸易环境给泉州商人带来严峻挑战,也创造了机遇;“闭关锁国”并非一成不变,有限空间仍为泉州商人创造发展机会。

明代,泉州港是福建往暹罗针路的重要节点。清代的“西洋航线”由闽粤出海,沿越南、泰国海岸而至马来亚,随着移民增加,闽南文化在泰国得到长足发展。

泰国曼谷清水祖师信仰研究

刘云(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清水祖师信仰起源于福建安溪,随闽籍华侨于明清时期传入泰国,曼谷顺兴宫成为其传播中心。信众由福建籍华侨逐渐扩展至其他方言群及泰国民众,体现跨族群的文化融合。九皇斋节等仪式活动在保留中国传统的同时,融入泰国佛教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实践。研究表明:清水祖师信仰不仅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更通过宗教、社会与艺术等多层面的互动,促进了中泰文化的深度互鉴与共同发展,彰显了民间信仰在跨文化适应中的活力与韧性。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阈限美学与文化身份建构

王强(黎明职业大学外语与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与“一带一路”文化互动地图项目专家)

马来西亚槟城首府乔治市是世遗城市,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我通过田野调查、视觉分析和数字民族志等混合方法,分析当地华人建筑与宗教装饰、色彩符号与数字传播在闽南文化境外传播的演变。研究发现:当地工匠以“创造性守护者”角色,在传统与创新间构建“第三空间”;色彩符号“槟城蓝”成为跨文化身份标识;数字平台虽提升文化可见性,却导致意义简化与再语境化。研究提出“三维视觉语法转译”框架,强调文化遗产需通过流动与交融实现“活态传承”。

侨批代书人群体初探

萧廷钧(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区域文化与闽台美术)

近代华侨和侨眷多为底层百姓,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难以亲自书写或读懂家书,侨批背后存在代书人群体。国内为侨眷书写回批的代书人,可分为职业、兼职、家庭内部、批脚代书人等类型,身份不同其功能也有区别。

代书人产生的根源是文化断层,亲自书写与代书人书写在内容表达、社会关系和功能逻辑上存在差异。四类代书人因文化素养与信任根基获得代书角色,他们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是闽南文化传承的隐性载体,为华侨史和闽南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

非遗与时尚融合的创新实践与文化意义

丁聪辉 (泉州市艺术馆馆长,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泉州非遗时尚秀通过“万国商埠”“万般生活”“万家灯火”三个篇章,融合世遗、非遗、时尚、秀场四大元素,庆祝春节申遗成功、致敬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实践。

它通过以南琶为舞台造型等创意形式,展现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南风俗等非遗技艺之美,探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时尚秀场这一平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焕新改变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文化实践意义和价值。

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思考

王磊(泉州学研究所所长,史学硕士)

从2023年10月开始,泉州市开始启动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今年2月,又印发实施方案,成立由40多家单位组成的工作专班,全盘统筹推进建设事宜。

通过前期调研访谈等,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做好建设工作:1.加强顶层建设,省、市统筹推进,加快推动筹设专门机构负责开展具体事务性工作;2.巩固壮大研究力量,健全学术理论建设,梳理闽南文化研究成果,筹设相关研究会;3.推进闽南文化保护传承;4.打造平台,促进交流;5.扩大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

泉州天后宫:一部妈祖文化海外传播史

刘育民(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四部部长,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所所长)

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素有“温陵祖庙”“温陵圣庙”之称。它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泉州世遗点之一。

回顾妈祖神格提升和泉州天后宫发展历程,溯源泉州港历史发展轨迹,可以说明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伴随着泉州港的发展逐步走向世界,见证了民间信仰和国家意志相结合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泉州乃至中国海外贸易的繁华,也是妈祖信仰最为重要的传播中心。

妈祖信仰与闽南文化的世界性表达

林丽珍(泉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研究员)

妈祖文化的全球传播经历了从移民载体传播到制度化的文化交流再到多元主体共同创造的演变过程,其“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核成为跨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基础。当前,妈祖文化的世界性表达呈现三大创新机制:以“天下妈祖回娘家”为代表的仪式共同体建构、以“宫庙—会馆”为纽带的组织化网络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符号创新。闽南文化通过妈祖信仰实现了从地域文化到人类共同文化符号的转变,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实践范式。

从泉州“一县一桌菜”看文明交流互鉴

彭斌(泉州晚报社融媒二部副主任)

近年来,泉州推出极具特色的“一县一桌菜”,它们既是地方历史记忆、物产禀赋、工艺技术和文化沉淀的浓缩体现,也从食材、口味、菜品命名等维度呈现闽南文化与东南亚文化通过美食“双向渗透、共生创新”。泉州美食的价值远超出地域菜范畴,是观察闽南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乃至更广阔海洋文明交流互鉴的绝佳窗口。无论是食材的跨洋流动,还是风味的融合创新,都展现了不同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互鉴智慧,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

(注:专家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