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经过多年深耕,中国企业在印尼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已经形成了4大产业集群。
分别是: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建材家装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

那这些产业集群现状如何?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一拆解。

印尼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镍、铝、铜、锡……几乎个个都是战略级的。
先说镍。
印尼镍储量大约有5500万吨,是全球第一,主要分布在马鲁古群岛、苏拉威西岛和巴布亚。
2024年,印尼镍的采量预计能到 220万吨。这背后的意义不只是“世界工厂的原料”,而是新能源电动车电池的核心材料。
如今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的竞争焦点,正在悄悄转向印尼。像青山、聚龙这样的大企业扎堆布局,就是明证。
再看铝。
印尼的铝土矿储量高达28亿吨,分布在廖内群岛、苏拉威西、加里曼丹等地。
2023年的采量有 3200万吨,主要玩家包括南山铝业、Inalum等。随着基建投资和工业升级,印尼国内对铝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铜也不可忽视。
印尼的铜矿储量有2100万吨,主要分布在巴布亚、东努沙登加拉,2023年的精炼铜采量接近 400万吨。
铜是个很特别的品类,它不像铁矿石那样容易受周期波动,反而是“抗周期”金属。电气化、基建、智能化,这些趋势让铜的需求稳定上升。
印尼的铜,已经是全球投资布局里绕不过去的存在。
至于锡,储量相对小一些(大约70万吨),但在电子元件、焊接材料这些细分领域,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印尼产锡 5万吨,量不大,但分量不轻。
资源是基础,印尼的产业政策也很给力。
过去,印尼的矿产出口模式很“粗放”,原矿直接卖,利润有限。
如今,印尼政府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战略:不再出口原矿,必须做“下游化”。换句话说,印尼想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所以你能看到:一方面,印尼禁止了原矿出口;另一方面,又给加工环节优惠,比如减免税收、补贴建厂、园区扶持、基础设施支持等等。
尤其在镍、铝土、铜这些领域,印尼正在搭出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企业其实就是看中这一点,不仅能拿资源,还能就地做深加工,顺便吃到政策红利。
这就是为什么青山这样的企业会毫不犹豫地把产能放在印尼。
站在全球视角,谁能卡住镍、铝、铜这些链条的关键环节,谁就能在新能源和制造业的下半场赢得主动。
印尼,正在用它的矿产储量和政策组合拳,把自己放在全球产业链博弈的中心。

要看懂印尼的汽车市场,就得分两个赛道去看:燃油车和新能源车。
先说燃油车。
2025年上半年,印尼汽车零售销量 39万辆,老牌赢家还是那几位:丰田、大发、本田,三家加起来拿下了近六成份额,但比去年缩水了5个百分点。
日系车的基本盘还在,但已经出现下滑趋势。
再看新能源车,画风完全不同。
2025年上半年,印尼纯电动车卖出 35,749辆,同比暴增 267%。去年同期不过不到1万辆,如今直接三倍增长。
更关键的是,这块市场几乎被中国品牌承包,份额超过90%。
比亚迪是绝对的领跑者,上半年卖出13,995辆,一个品牌吃下了四成市场。
五菱、奇瑞、广汽埃安、吉利紧随其后,韩系的现代还能勉强卖到1000辆,日系在新能源车这块几乎是“隐身”。
这就是当下印尼汽车市场的微妙局面,燃油车赛道,日系在减速;新能源赛道,中国车企已经站在了起跑线最前面。

为什么中国品牌能迅速起量?
一个原因是政策。
印尼政府定下的新能源目标非常激进:2030年要上路200万辆电动车、1200万辆电动两轮车,本地生产要达到60万辆;2050年干脆只卖电动车。
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像比亚迪这样的大厂撑场子,根本不可能。
所以政府直接开了“绿灯”:比亚迪只要在2027年前建厂,未来几年进口车都免关税。
比亚迪自然顺势宣布投12亿美元,在Suryacipta工业园建整车厂,还配套研发和培训中心,计划2026年投产。
这是比亚迪在印尼的第一个大动作,背后显然是“市场换投资”的逻辑。
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在印尼也不是“裸奔”。
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例,早在2015年就落地西爪哇,形成年产 15万辆 的整车制造能力,涵盖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全流程。
2024年又投资建设电池pack组装线,还配套核心供应商园区。
到目前为止,上汽在印尼累计投资超过10亿美元,直接带动就业超3000人,间接带动就业超1万人。
新能源车型AirEV更是成了G20峰会、东盟峰会的官方用车,在印尼已经有了很强的“在地化”符号。
简单来说,中国车企在印尼走了两步棋。
第一步,占住新能源赛道的市场高地;第二步,扎根本地化生产,把政策优势变成长期壁垒。
未来,中国车企在印尼的想象空间,还非常大。

所有大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房地产都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行业,由房地产催生出的机会,都是非常巨大的,这一点咱们中国人是深有体会。
印尼也不例外,房地产也是大行业。普拉博沃上台后,计划在5年任期内建造1500万套住房,平均每年建设300万套。
政策开路,由房地产催生出的上下游产业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我们先来说一下印尼的建材和家装市场,这两个市场的特点就是体量大、增长快。
先说体量。
2024年印尼建筑市场的规模大约是 2841.7亿美元,到2029年预计能涨到 4078.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7.5%。
在一个人口超2.7亿、城市化和基建需求还在加速释放的国家,这样的市场基本等于“长期有肉吃”。
而中国企业,早就盯上了这里。
2011年,海螺水泥响应“走出去”的号召,把第一站放在了印尼。
那时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的气候炎热,条件艰苦,但海螺人硬是凭着一股劲打下了海外工厂的“第一桩”。
十多年过去,海螺在印尼累计投资超80亿元,水泥年产能达到 1200万吨。
走进他们的工厂,很多印尼人会觉得“颠覆认知”。
在传统印象里,水泥厂就是灰尘、噪音和污染。但在海螺印尼工厂,绿树环绕、湖水清澈,生产线全是智能化中央控制,甚至能做到“一人操控一条生产线”。
不仅能效高、污染低,还能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
于是,无论是青山工业园、巴厘巴板高速公路,还是爪哇岛的发电站,背后几乎都能找到海螺水泥的身影。
另一边,家装企业也在加快布局。
2024年9月,顾家家居宣布将在中爪哇省三宝垄市的肯德尔工业园建海外生产基地,总投资 11.24亿元。
项目规划了生产车间、研发检测车间、仓库及配套设施,预计2025年三季度启动,四年内全面投产,届时年营收可望达到 25.20亿元。
这背后是印尼家居市场的快速增长。
光是家具电商,2024年的在线销售收入就有 41.73亿美元,2025年预计还能保持20–25%的增速。
印尼家装市场“两极分化”,一端是国际一线大牌,另一端是本地低端产品,缺少有竞争力的中端。
中国品牌恰好能用“更好的价格+更稳定的质量”,在两端之间打开缺口。
海螺水泥和顾家家居,一个扎根基础设施,一个切入消费升级,背后是同一条逻辑,把中国的成熟产能、先进工艺和供应链优势带到印尼,直接做成“在地化”的长期业务。这不仅能稳住成本,还能搭上印尼基建和消费市场长期扩张的快车。
我们再来看看印尼的家电行业。
2024年家电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86.1亿美元,年增长率突破10%。
说起中企出海印尼家电行业,海尔算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2 年,海尔干了一件很“海尔”的事——收下了日本三洋在印尼的白色家电业务,顺手接管了雅加达郊外勿加泗的一家工厂。
十多年后,这个工厂已经变成海尔在东南亚的“大本营”。

刚接手时,这里只有一条冰箱产线,场地也不大。
如今,产能翻了好几番:空调、冷柜、电视统统上马,年产能突破 200 万台,2025 年累计下线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等1000 万台产品。
从“单品试水”到“全系布局”,这速度在家电圈相当亮眼。
海尔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彻底本土化。
研发、制造、营销都放到印尼本地,把市场做深。
不仅稳稳拿下印尼家电市场前三的位置,还把 30% 的产量出口到东南亚、日本、中东和非洲,让印尼工厂成了区域家电出口的“支点”。
更有意思的是,海尔的下一步不是简单扩产,而是绿色升级。
海尔计划引入智能制造和光伏能源,把这里打造成绿色示范工厂,既省电又环保,顺便也迎合全球 ESG 的大趋势。
海尔走出的路,也许正是下一批中国品牌出海的最佳参考。
除了电视、空调、烤箱等大家电,电热水壶、电烤炉、咖啡机等小家电产品,也逐渐成为印尼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在这些细分领域,中国企业只要愿意深耕,机会还很多

民以食为天,印尼人口2.8亿,食品绝对是个大生意,中国企业也早早开始了布局。
先说新希望。
这家老牌农牧巨头,早在2006年就进入印尼,如今已经有13家分子公司,9家饲料厂、2家玉米烘干厂、1个近50万套种鸡养殖基地,覆盖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岛。
新希望在印尼光饲料年产能就180万吨,每年出栏家禽 6000万羽,产业链从原料、饲料、种禽到养殖、贸易全打通,年产值超过 70亿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把中国模式搬过去,而是和本地农户、合作社深度绑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
在印尼这样一个农牧业大国,这等于把“餐桌到农场”的模式扎扎实实地落了地。
再看艾雪。
这家公司切入的不是正餐,而是冰淇淋。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冰淇淋,艾雪的出海经营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
艾雪在印尼的经营非常接地气。
他们搬出公寓,住进村庄,和村民一起过斋月,一起过节日,和当地融为一体,因此捕捉到了市场最真实的需求,于是有了两大战略。
第一,极致性价比。
一支冰淇淋只卖2000印尼盾(约0.9元),毛利率压到 15%,靠规模效应来赚。首款芒果味冰淇淋刚上市时,消费者还怀疑是不是偷工减料。
第二,供应链革命。
在雅加达建了“亩产最高”的工厂,用中国工艺改造生产线,把单支成本直接砍掉 40%。
但真正让艾雪跑通的,是它对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它的产品去掉所有酒精成分,通过了338项清真认证,这些清真认证相当于艾雪的护城河;同时,艾雪尊重当地的习俗,甚至在工厂里连奶牛的饮水槽都朝着麦加。
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很有意思。
新希望做的是农牧大产业,艾雪做的是平价消费品,但他们都没有把印尼当成一个“出口市场”,而是扎进去做本地化;都愿意付出长期心血,去理解这里的宗教、文化和消费习惯。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国家,清真食品市场潜力自然不必多说。新希望和艾雪,算是做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样板。
写在最后
印尼正在把“资源和消费”两个底色,逐步转化为产业和市场的机会,而中国企业,正好处在承接这个转化的窗口期。
不论是青山、比亚迪,还是新希望、艾雪,最后都会指向同一个问题,出海印尼的中企,要不要深耕本地化?
未来十年,这个答案很可能是出海企业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