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事务部伊斯兰事务与伊斯兰教法发展司司长阿尔萨德・希达亚特(ANTARA/HO – 宗教事务部供图)
雅加达(安塔拉通讯社)—— 国家施舍机构(Baznas)与宗教事务部联合开展了一项合作项目,已在三个省份选定 34 座清真寺,试点推行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经济赋权计划。
该合作项目由国家施舍机构的 “清真寺小额金融计划”(BMM)与宗教事务部的 “赋能型影响力清真寺计划”(Madada)共同推进。
宗教事务部伊斯兰事务与伊斯兰教法发展司司长阿尔萨德・希达亚特宣布,这些清真寺共获得 51 亿印尼盾(约合 30.5151 万美元)的激励资金,每座清真寺可分得 1.5 亿印尼盾(约合 8986 美元)。
阿尔萨德于周一在雅加达表示:“这些资金有望推动清真寺层面开展创新性举措,例如建立伊斯兰教法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以及设立小型经营实体等。”
这笔援助资金已分配至三个地区的清真寺,其中中爪哇省 17 座、东爪哇省 11 座、日惹特区(DIY)6 座。
希达亚特强调,1.5 亿印尼盾的资金并非一次性赠款,而是作为 “种子资金”,助力清真寺结合信众潜力与周边环境特点,发展具有生产力的经营项目。
他指出,为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与透明度,宗教事务部和国家施舍机构将实施分级指导体系,对项目进展进行监督并提供指导。
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受助清真寺有望成为赋权典范,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他进一步解释,“赋能型清真寺” 指具备行动资源的清真寺,而 “影响力清真寺” 则指能够切实推动周边社区改善的清真寺。
因此,他呼吁清真寺管理者将清真寺转型为多功能场所。
他说:“这种转型至关重要,如此一来,清真寺不仅是宗教礼拜场所,还能成为社会、教育及经济活动的中心。我们希望‘赋能型影响力清真寺计划’(Madada)能成为里程碑,助力印尼在全国建立起‘赋能且具影响力’的示范清真寺。”
与此同时,国家施舍机构分管分配与赋权事务的第二副主任伊姆达敦・拉赫马特强调,改善清真寺状况是穆斯林群体的共同责任。
他承认,目前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与就业和商业发展相关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阻碍清真寺改善工作的推进。
另一方面,拉赫马特表示,清真寺的多种功能仍有待充分开发,使其能成为社区解决问题的助力之一。
他说:“将清真寺打造为赋权中心,是伊斯兰经济运动中‘实践传教’(da’wah bil hal)的一部分,其目标是提升社区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