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清真寺在培养社区自力更生能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清真寺在促进社区自力更生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 政府宗教事务部长纳萨尔丁・乌马尔在雅加达宗教事务部启动 “赋能型高效清真寺节”(MADADA)。/ 安塔拉通讯社 / 宗教事务部办公室供图

雅加达(安塔拉通讯社)—— 宗教事务部长纳萨尔丁・乌马尔认为,若能以专业协作的方式运营,清真寺在推动社区自力更生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倘若印尼所有清真寺与礼拜场所都能获得赋能,共同管理社区资金,我们便能帮助穆斯林群体实现自给自足,无需过度依赖外部援助,” 纳萨尔丁部长周三在雅加达举办的 2025 年 “赋能型高效清真寺节”(Madada Fest)上表示。
该部长鼓励清真寺突破单纯宗教礼拜场所的定位,转型为经济赋能中心与生态神学意识培育中心。
他将这一愿景描述为 “乌玛管理”(ummah management)—— 这是一种综合性治理模式,可最大限度挖掘天课(zakat)、瓦克夫(waqf,宗教捐赠产业)、伊法克(infaq,自愿慈善捐赠)、萨达卡(sadaqah,小额自愿施舍)、古尔邦(qurban,宗教献祭)、菲迪亚(fidyah,因无法履行宗教义务的补偿施舍)、卡法拉特(kafarat,赎罪施舍)及其他社会资金的潜力。
纳萨尔丁认为,通过构建结构完善的体系,绝对贫困问题完全可以得到根除。
“未来,主食、液化石油气(LPG)等基本生活物资及必要服务,都可通过与宗教场所直接关联的社区经济网络来保障供应,” 他说道。
活动现场,部长还启动了《伊斯兰生态神学》一书的发布仪式。此举标志着宗教事务部迈出实质性一步,将经济赋能与基于宗教价值观的环保意识相融合。
伊斯兰社区指导总局局长阿布・罗赫玛德表示,该书的发布是宗教事务部践行 “造福人类与自然的伊斯兰教” 这一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清真寺为依托的经济赋能与伊斯兰生态神学,实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二者均旨在为社会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切实益处,” 他说。
2025 年 “赋能型高效清真寺节” 包含多项活动,其中包括与国家天课管理委员会(BMM)合作举办的象征性软贷款发放仪式,以及提供咨询与清真寺注册服务的 “清真寺信息系统(SIMAS)服务角”。
节日的核心亮点之一是 “清真寺摄影展”,集中展示了印尼各地形态各异的清真寺。
展览通过影像讲述了多种清真寺的故事:面向所有人开放的 “包容性清真寺”、承载群岛伊斯兰教历史的 “遗产清真寺”、具备现代化专业管理模式的 “示范清真寺”,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 “赋能型清真寺”。
参观者还可查看基于 2025 年 10 月 7 日清真寺信息系统(SIMAS)数据生成的印尼清真寺与礼拜场所分布地图。
目前印尼全国已登记的清真寺共计 315,740 座,礼拜场所达 387,819 处 —— 这一数据凸显出宗教场所作为推动穆斯林社区发展核心载体的巨大潜力。
此次节日还设有由伊斯兰社区指导总局运营的互动展位,其中包括 “数字伊斯兰图书馆(e-LIPSKI)”。该平台提供数千本伊斯兰典籍、主麻日讲道内容及宗教文献的免费便捷查阅服务。
宗教事务部《古兰经》印制局(UPQ)也参与了此次活动,展示了多种版本的《古兰经》,包括 “印尼标准文本版” 与可供听障人士使用的 “手语版”。
纳萨尔丁表示,“赋能型高效清真寺节” 绝非单纯的仪式性活动 —— 它标志着宗教事务部朝着实现其愿景迈出了坚实一步:将清真寺转变为伊斯兰文明传承中心、经济赋能型礼拜空间、社会影响力载体,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