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能源行业的百年发展史中,祖籍福建福清的纪辉琦是兼具开拓者与架桥者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这位 1939 年生于万隆的华裔二代,以 “诚信、努力、刻苦、节俭” 为人生信条,从父辈基业起步,在煤炭领域缔造跨国商业帝国,更以毕生精力搭建中印经贸文化桥梁,成为印尼华商群体的精神旗帜。

生平底色:两代奋斗与双文化浸润
纪辉琦的人生轨迹始终镌刻着 “跨越” 的印记。父亲纪端生作为 “下南洋” 的福清先民,从街头小买卖起家,逐步建立起涵盖旅馆、餐厅、纺织厂的商业版图,“诚信不欺” 的家训成为家族精神内核。1952 年,13 岁的纪辉琦被送往北京求学,从中学到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的 8 年间,中华文化的浸润与地质矿业专业知识的积累,为他日后的事业埋下关键伏笔。
返印尼后,纪辉琦重拾印尼语并深造地质专业,凭借跨文化优势与商业天赋快速成长:27 岁便升任家族银行副总裁,在 60 年代金融风暴中以 “稳扎稳打” 的东方智慧稳住阵脚,避免企业陷入危机。这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 “贪与贫只差一点” 的哲学,为日后企业治理奠定基调。

创业征程:从 “鸡肋” 行业到煤炭帝国
1976 年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当市场疯狂囤积石油时,纪辉琦却做出逆向抉择 —— 创办尼达尼多煤矿集团(PT Tanito Harum),投身当时被视作 “鸡肋” 的煤炭行业。“别人弃之不顾的领域,往往藏着长久机遇”,这一判断源于他对能源趋势的精准把握。
创业初期的艰辛超乎想象。他带着技术团队深入苏门答腊丛林寻矿,白天与蚊虫瘴气为伴,夜晚在简易窝棚里绘制矿图,风餐露宿成为常态;煤炭滞销时,他四处奔走借遍亲友,一年内向住友银行五次申请贷款,背负 2800 万美元债务的日子里常常夜不能寐。但他始终坚信 “煤炭是全球能源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份执着在 1991 年迎来转机:国际煤价暴涨让企业还清所有债务,他趁机收购规模百倍于己的外资煤矿,迅速构建起年产 1800 万吨的煤炭帝国,“印尼煤炭大王” 的名号自此响彻东南亚。
在企业扩张中,纪辉琦始终坚守 “以矿养矿” 原则。当日本银行主动提供 1.4 亿美元低息贷款时,他因 “不愿背负过度负债” 婉拒,将福清商道与 “中庸之道” 融入企业治理。如今其商业版图已拓展至镍矿、棕榈油等领域,旗下 Nickel Industries 成功登陆澳大利亚股市,成为多元化跨国集团。

社会贡献:华商领袖与跨国架桥者
“我在北京念了 8 年书没付学费,欠了中国人的债,要以毕生努力偿还”,这句朴实的话成为纪辉琦投身社会事务的初心。作为印尼中华总商会前总主席,他连任期间推动商会完成结构性改革:在印尼各主要地区增设分会,成立青年部培养新生代华商,秉持 “团结华商、造福社会” 宗旨,凝聚起推动印尼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印经贸领域,他的 “架桥” 作用尤为突出。2005 年,他成为印尼建国以来首位担任工商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的华人,在胡锦涛主席访印尼期间,仅用两周便召集印尼各党派、宗教领袖与中方代表举办欢迎午宴,促成中石化、华电等中企与印尼签署多项合作协议。2009 年中国 – 东盟博览会期间,他直言 “印尼很需要中国”,呼吁通过合作应对全球经济放缓,此后更频繁带领印尼企业家赴华考察,推动中国设备与技术进入印尼能源及基建领域。
他始终强调商会的社会责任,在 2017 年连任致辞中提出 “以主人翁精神投身印尼建设”,组织华商参与苏门答腊铁路、加里曼丹港口等基建项目,既响应印尼政府发展规划,也为华商群体赢得社会认同。中国驻印尼大使肖千曾评价:“纪辉琦是中印尼关系的见证者、支持者和重要贡献者”。

家风传承:文化根脉的跨代延续
年过八旬的纪辉琦虽已退居幕后,但对家族传承与文化坚守的热忱不减。他将 4 个子女全部送入中国求学,长子纪仰伦获美国硕士学位后,仍专程赴北大进修中文,如今已接掌集团日常运营;他给孙辈取名必含 “志” 字,常念叨 “福清人闯南洋靠的就是这个”,将诚信、坚韧的家风代代相传。
这种文化坚守也延伸至企业管理,他在集团内部设立 “华人文化讲堂”,既让印尼员工了解中华文化,也让华裔后代铭记根脉。“真正的跨国企业,既要扎根本土土壤,也要架起文化桥梁”,这正是他对企业传承的期许。
从万隆街头的少年到能源巨擘,从家族生意的继承者到跨国合作的推动者,纪辉琦用一生诠释了华商精神的内核。他缔造的不仅是商业帝国,更是跨越山海的信任与合作,而这份扎根诚信、拥抱时代、坚守文化的智慧,终将在更多华裔后代中延续生长。

声明:本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旨在传播资讯,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涉及阁下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guojirb666@gmail.com,我们将及时作删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