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W研究员黄裕舜:为何中国与印尼深化协同将互利共赢

2025年5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与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安托在雅加达出席两国合作文件签署仪式。(图源:《中国日报》)

CCCW研究员黄裕舜(Brian Wong)日前于中美聚焦发文,节选编译如下。欲了解详情,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印尼诞生于其1945年的独立斗争,已成长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与重要的国际行为体,但在高层次政治话语中仍未获得充分关注。尽管挑战犹存,中国与印尼在贸易与科技领域尤具显著合作潜力。

1945年8月17日,在雅加达市中心一座不起眼的住宅内,革命者苏加诺与穆罕默德·哈达共同签署了宣告国家独立的文件——尽管此举遭到日渐式微的荷兰帝国部分势力的反对。两人几乎肩并肩,周围是殷切期盼的人群,这一画面成为标志“革命”(Revolusi,即印尼争取摆脱殖民统治、实现独立)成功的最具象征性的图景之一。

事实上,这股为自主、为独立、为选择权而斗争的精神,在此后数十年间始终塑造着印尼的民族性与政治伦理,1955年的万隆会议即为典型。八十年后的今天,印尼已成为全球人口第四的大国,也是东南亚迄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

地理上,印尼与全球人口最多的印度及第二多的中国构成近似三角的有利位置,作为政治实体与力量,印尼已是全球舞台上不容忽视的存在。

“全球每27个人中就有1位印尼人,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众却很难说出哪怕一个印尼人的名字。”

在广受赞誉的著作《Revolusi》中,历史学家大卫·范·雷布鲁克(David Van Reybrouck)试图勾勒其研究对象国家跨越数万年的历史,追踪其多姿多彩的文化、极为多元的宗教,以及塑造这座“千岛之国”迄今曲折而丰饶历程的地缘政治潮汐与洋流。尽管印尼在区域乃至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在高层次政治话语中的曝光度却相对有限。

这是严重的疏漏。

此外,我们对中国与印尼的讨论远远不够——更具体地说,我们谈论得不够的是中印尼关系如何、以及将如何持续互利互惠。

从可再生能源转型与前沿科技基础设施的合作,到先进制造供应链的对接;从以反抗外来殖民与帝国主义为纽带的共同历史,到对战略自主的共同诉求;两国拥有广泛的合作与互补基础,但仍亟需更强的政治意愿推动突破。

中印尼伙伴关系如何更好服务两国

最显而易见的协同维度在于贸易与商业;这也体现了中印尼两国公众对和平、稳健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一个政府能否经受政治阻力并建立持久公信力,关键在于能否切实改善民生、让百姓端稳饭碗。

中印尼两国的双边贸易可追溯至15、16世纪,双方在商品与服务交流方面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启动后的四十年间,中国作为印尼贸易与金融伙伴的重要性迅速攀升——至2020年代初,中国大陆已成为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仅次于新加坡)。

值得注意的是,中资与印尼制造商在产业分工上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印尼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备显著成本优势,而中国制造商在机器人驱动、技术复杂的先进制造方面表现突出。意欲“出海”(海外布局)的中国企业,正将印尼视作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尤其在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尽管转口征税的潜在威胁仍在,但鉴于监管与执法在物流与归类上的挑战,中国的民营与国有企业仍对将部分制造能力外迁抱有浓厚兴趣——这一变革进程有望通过增加就业机会而惠及印尼民众。

当然,前提是中国企业必须具备本地化思维。聘用本地员工、开展培训并赋能本地人才不可或缺。若中国企业要真正融入而非疏离海外市场与当地社会,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胸怀与灵活性,为印尼本地人提供有意义的岗位与清晰的向上流动通道。

此外,健康的贸易增长需要“双向合拍”。我与雅加达多家领先制造商高管交流时,他们对中国同行对其业务构成的严峻挑战深感忧虑。与其将此类担忧轻描淡写为“抹黑”或“误导”,中国方面应严肃对待,将中国塑造为印尼生产商不可或缺的需求与销售市场。

……

以上为节选,原文发表于China-US Focus: Why China and Indonesia Have Much to Gain from Deeper Synergy(2025年9月30日)


   关于作者

黄裕舜 Brian Wong

CCCW 研究员

黄裕舜教授是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关注地缘政治、政治与道德哲学以及技术的交汇点,特别聚焦于威权政权及其外交政策的伦理与动态、应对历史和殖民不公,以及自动化对劳动力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作为香港—东盟基金会的首席策略官,他为跨国公司、家族办公室和领先智库,就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事务与宏观风险提供战略咨询。 他曾共同创立并担任《牛津政治评论》(Oxford Political Review)的创始主编,亦为《信报财经新闻》专栏作家,其有关中国政治经济、亚洲地缘政治以及公共哲学的文章,曾发表于《时代周刊》(TIME)、《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外交家》(The Diplomat)、《财富》(Fortune)以及美亚法律研究所(US-Asia Law Institute)等国际媒体。 作为2020年度香港特区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黄裕舜获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政治理论硕士学位(Distinction)以及哲学、政治与经济学文学硕士学位。

来源: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CCCW)致力于开创新叙事体系、研发创新工具、建立平衡语境、应对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我们关注科技转型、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经济与金融改革、政治精英与代际更替、中美关系与地缘政治博弈,旨在汇聚多元人才,发出理性声音,搭建沟通桥梁,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