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丨我在印尼追高铁

2025年6月17日,当我扎紧行囊离开驻外工作三年零六个半月的印度尼西亚时,日历恰好叠上了雅万高铁开通运营的第20个月。这条我从钢轨铺设拍到列车飞驰的“钢铁长龙”,早成了这段异乡时光里最鲜活、最滚烫的注脚。

2023年10月17日,在南半球的爪哇岛,G1137次动车组列车从雅加达哈利姆车站开出,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雅万高铁是中国和印尼“一带一路”合作的旗舰项目和金字招牌,这条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承载了多个“第一”——它既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第一单”,也是印尼乃至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铁,它的每一个 “第一”都足够耀眼。

  2025年5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驶出德卡鲁尔站(无人机照片)。

自从2021年底开始在新华社雅加达分社担任摄影记者,“追高铁”就成了我出差清单里的“重头戏”。2021年12月29日,雅万高铁成功铺设首块无砟轨道板;2022年4月20日,动车走行线开始铺轨;2022年9月2日,高速动车组和综合检测列车运抵印尼;2022年11月16日,试验运行圆满成功;2023年3月31日,全线铺轨完成;2023年5月22日,开始联调联试;2023年6月22日,联调联试时速达到350公里……

也正是在刚开始联调联试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尼民众也在高铁列车里竖立硬币。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刚进入高铁时代时,电视直播现场的记者们在高速运行的列车车厢里,在窗台上或者小桌板上立硬币,来展现高铁的稳定性、舒适性。

  2023年9月1日,工作人员在试验运行中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列车上倒立水瓶。

只不过印尼民众和媒体记者多了一些另辟蹊径和与时俱进的尝试——倒立矿泉水瓶、竖立手机、用测速应用程序测速,并且一个个都要用手机记录下这些新鲜的尝试。

开通运营前后,每一次乘坐雅万高铁,我都会发现,只要列车时速达到350公里,乘客、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都会一起欢呼鼓掌,让我感受到这个国家民众的乐观和热情。印尼人也非常喜欢用手机记录下自己乘坐高铁的经历,他们或是在候车大厅和动车组模型一起拍照,或是在站台和车头合影,或是在车厢内自拍,并分享到社交媒体,或是直接在高铁上开直播,让更多人感受雅万高铁的魅力。

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我一遍又一遍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些笑脸,拍摄下列车时速超过350公里的电子屏,用静态的图片定格飞驰的列车。

雅万高铁连接印尼最大城市雅加达和旅游名城万隆,线路全长142.3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始自雅加达市,途经勿加泗市、勿加泗县、卡拉旺县、普哇加达县、西万隆县、芝马墟市、万隆县,终至万隆市,设有哈利姆、卡拉旺、帕达拉朗、德卡鲁尔4座车站。

  2025年4月28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乘客在雅万高铁哈利姆站候车大厅与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模型合影。

雅万高铁沿线,雅加达、勿加泗、卡拉旺、普哇加达、万隆等地均是人口密集的城市,但也正是这142.3公里的高铁,翻山越岭、跨川越河,穿过了城市、高山、河流、梯田……

尽管手里已经有了大量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照片素材——停靠在站台的、驶出车站的、驶过大桥的、跨越河流的、飞驰在平原上的…… 但每一次采访过后整理照片,都觉得自己下次还能找到更巧的角度、今后一定能拍出效果更好的照片。

2023年10月中旬,得知雅万高铁将开通运营的消息后,我又抽空“解锁”了一个一直想去但始终没有到过的地方——山间梯田。

高铁是现代交通科技发展的象征,山间梯田是人类文明传统、原始的景致,我想,如果能拍摄到高铁和梯田同框,那么不失为一张能打动人心的照片。

在梯田间走了一圈又一圈,终于找好了拍摄点位,时间还绰绰有余。我利用等车的时间,看看赶鸭子的农民,看看自由自在的小狗,看看远处的椰树,晒晒热带地区的太阳……

路途尽管曲折,但是我毫不感到疲倦。在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等待后,短短十几分钟内,就有两列列车先后驶过。

来不及说什么,条件反射一般地举起相机,追随着列车移动镜头、按下快门,这便是再轻车熟路不过的操作。

  2023年10月16日在印度尼西亚帕达拉朗,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驶过梯田。
  2025年4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亚帕达拉朗,乘客在雅万高铁帕达拉朗站拍摄进站列车。
  2024年10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帕达拉朗站,乘客在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前自拍。

印尼给雅万高铁列车起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名字——“Whoosh”,灵感来自高铁疾驰时呼啸而过的声音。“Whoosh”还是印尼语“省时”“高效”和“先进”三个词的首字母缩略词,代表了印尼民众对雅万高铁的亲身感受与由衷赞美。

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当天,随着G1137次动车组列车抵达万隆德卡鲁尔车站,我在站台上看到了雅万高铁建设单位的中国和印尼员工挥舞着中国和印尼两国国旗,拍照、录像,记录下此时此刻的喜悦,他们的脸上尽是笑容。

中印尼两国建设者们勇于攻坚克难,一同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雅万高铁建设任务,高铁开通运营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建设者们的汗水。

  2024年6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哈利姆站候车大厅,人们和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模型合影。
  2025年5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亚西万隆,一列高速动车组列车行驶在雅万高铁沿线(无人机照片)。

历经多年,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雅万高铁终于落地生根。

在我三年半多的印尼驻外工作中,跟踪报道雅万高铁几乎成了我工作中的“日常”。随着高铁开通运营,我往返于雅加达和万隆的旅途,从3个多小时缩短到40多分钟,以往从雅加达去一趟万隆需要“早出晚归”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坐车来回沿途的风景也不再是时快时慢伴随着的车流和车道两旁的绿树、城镇、村庄,而是另一番飞驰而过的景象。

雅万高铁开通运营后,列车开行和到站的时间更加精确,在高铁沿线用相机和无人机拍摄列车飞驰也变得越来越高效,在精确到几点几分的列车时刻表以外,我的报道任务也变成了逢每个月17日——满月、三个月、半年、十二个月或者客流量突破整百万等节点,配发当日最新拍摄的车站照片和列车飞驰的照片。

  2024年4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哈利姆站站台,乘客和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合影。

我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哈利姆站,那里的安检员们早就眼熟了我这个“背着相机的中国人”——每次我拎着设备进站,他们都会笑着挥挥手:“Hello, Sir!” 那声问候里的熟稔,让异乡的站台多了份暖意。因为拍高铁,我还认识了不少朋友:一起蹲过机位的当地记者,给我指过最佳拍摄点的村民,还有总跟我分享高铁趣事的乘务员。透过他们,我发现了印尼人朴素、乐观、可爱的一面。

偶尔出差乘坐雅万高铁时,乘务人员在车厢广播结束前会喊出雅万高铁的招牌广告语“WHOOSH, WHOOSH, WHOOSH, YES!”,乘客们会一起齐声附和着念完,然后整个车厢里都装满了此起彼伏的欢笑声。

  2024年4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行驶在雅万高铁沿线(无人机照片)。当日是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满半年。

每每在站台准备乘车,或是看到列车进站,印尼乘客都会抓紧时间,和高铁列车自拍、合影,用手机拍照、拍视频,这种现象从雅万高铁开通运营至今一直存在,不仅反映了印尼民众对于高铁列车的新鲜感,也能体现他们骨子里的自豪感——他们的国家是东南亚第一个拥有高铁的国家。

离开印尼前,我再一次用一天时间走遍了高铁沿线四个车站和沿途经典“打卡”点位,和我拍摄了不知多少次的高铁“朋友”告个别、说再见。

时速350公里,雅万高铁飞驰而过的瞬间,曾一次次被我的快门定格,也成为我脑海中抹不掉的记忆。

临近回国前,我的印尼同事阿贡送给我一份特殊的礼物——两件印着我摄影作品的短袖。这两件短袖,一件红色,一件白色——红色和白色是印尼国旗的颜色。短袖的正面都印着我曾获评新华社年度照片的雅万高铁摄影作品,如今,我把这份礼物带回国内,放在家中,好好珍藏。

中国和印尼隔着大洋,可这142.3公里的雅万高铁,却让两国的距离变得那么近。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友谊线:让印尼民众体验到了“中国速度”,也让我这样的驻外记者,在追着高铁跑的日子里,读懂了两国人民的真诚与热情。回想起过去这三年又六个半月的驻外时光,我的工作因为雅万高铁而变得充实,因为“追高铁”而看过的风景、认识的朋友、见证的故事,也将是我此生难忘的经历。

记者:徐钦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