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雅万高铁债务重组进入关键磋商阶段 聚焦期限、利率与本币结算

近日,印尼国企监管机构与投资管理机构相关负责人披露,我国正与中国就雅万高铁债务重组展开深度磋商,谈判核心涵盖 60 年还款期限、利息调整及还款货币等关键议题。前经济统筹部长卢胡特证实中方曾提出 60 年展期方案,但强调协议尚未最终敲定,印尼谈判团队计划于近期赴华推进后续讨论,这标志着东南亚首条高铁项目的融资协调进入实质性阶段。
作为中印尼共建 “一带一路” 的旗舰项目,雅万高铁的债务问题源于多重客观挑战。该项目总投资达 73 亿美元,印尼曾于 2017 年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45.5 亿美元,原协议设定 40 年还款期限、2% 基础年利率。但受新冠疫情导致的工期延误(比原计划晚 4 年通车)及土地征用难题影响,项目超支金额达 12 亿美元,其中 5.6 亿美元新增贷款执行 3.4% 的更高利率。运营数据显示,尽管高铁自 2023 年 10 月开通以来累计运送旅客超 1171 万人次,2025 年上半年客流量同比增长 10%,但印尼国铁因票务收入占比超 95%(缺乏中国高铁的站区商业配套收益模式),2024 年亏损达 2.5 亿美元,2025 年上半年亏损 0.96 亿美元,已面临利息偿付压力。
针对谈判焦点,双方立场呈现互补性平衡。印尼方面诉求明确:在卢胡特提及的 60 年展期基础上,希望降低 3.4% 的超支部分利率,并探索本币结算可能性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这一诉求与两国金融合作大背景高度契合 ——2025 年 9 月中印尼刚启动双边交易本币结算(LCT)框架,今年 1-7 月本币结算规模已达 62.3 亿美元,占印尼与全球伙伴本币结算总量的 45%。中方则侧重强调项目的综合价值,外交部发言人郭嘉坤在 10 月 20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指出,雅万高铁不仅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更推动沿线经济增长,仅 2019-2023 年间就为雅加达及西爪哇地区贡献 86.5 万亿印尼盾 GDP,每年节省 3.2 万亿印尼盾燃料成本,呼吁从公共效应视角综合评估项目价值。
目前谈判仍存在三大待解问题:一是 60 年还款期限需双方最终确认,印尼是否接受分段调整方案尚不明朗;二是利率调整幅度存在分歧,中方尚未回应印尼对 3.4% 利率的下调请求;三是本币结算的具体实施路径需细化,包括货币兑换比例、结算银行选择等技术细节。分析人士指出,印尼此次谈判时机具有策略性 —— 既依托高铁运营两年的民生基础(日均客流量达 2.4 万人),又借助中印尼本币结算框架落地的政策窗口,试图实现财务成本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均保持合作开放态度。中方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明确表示 “愿继续支持高质量运营”;印尼投资部长罗桑也坦言需通过 “全面改革避免违约”,而非单纯寻求债务减免。随着印尼代表团即将访华,此次磋商不仅关乎单一项目的融资可持续性,更将为中印尼重大基建合作探索 “政策适配 + 市场运作 + 风险共担” 的新模式,为区域互联互通项目提供融资协调的参考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