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商陈大江:从布匹学徒到两国友好桥梁

94岁高龄的他坐着轮椅重返故土福建漳平,身后是16人的家族代表团,跨越五代人,这是他多年来的坚持——让子孙不忘根在何处。

“要永远记住自己是漳平人”,陈大江的祖母刘宝娘常常对他讲的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信仰。这位1925年出生于福建漳平的印尼华商,5岁时随父母移居印尼雅加达,却从未忘记自己的中华血脉。

17岁那年,日本入侵印尼,社会动荡中陈家遭受暴徒洗劫,父亲不幸去世。作为家中长子,陈大江被迫辍学,扛起生活重担,从布匹小买卖做起。

白手起家

信用是创业基石。面对家庭突遭的变故,陈大江凭借父亲生前良好的信誉,与兄弟三人一起将成衣生意发展起来。

他后来与合作伙伴前往雅加达的经济中心小南门发展。由于坚持信用为先、正派经营,生意迅速发展。

一次偶然机会,陈大江获悉从苏联进口布匹成本较低。凭借良好的信用,他无需预付资金就能获得新加坡朋友的开票担保,以更低成本进口布匹,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商业帝国

1957年,32岁的陈大江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友光有限公司”,寓意与朋友的友谊之光永存。

他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展:与日本石桥轮胎厂合作成立印尼石桥轮胎有限公司,占据印尼轮胎市场40%份额;与日本合资创立印染布厂;自行创立大江成衣厂。

到80年代,“大江集团”已拥有17000名员工及30多种世界名牌服装专利制造及营销权,成为印尼最大服装企业。陈大江成为华人工商界里叱咤风云的企业巨子。

社会贡献

1988年,63岁的陈大江做出惊人决定:辞去董事长职务,将企业交给儿子陈和杰打理,将精力转移到中国和印尼的友好往来事业上。

他说:“作为炎黄子孙,我有两个祖国。我热爱祖(籍)国——中国,也热爱我的祖国——印度尼西亚”。

经过不懈努力,2001年印尼中华总商会终于成立,76岁的陈大江当选总主席。他积极推动两国经贸合作,2004年带领印尼代表团在北京签署1000多万美元贸易协议。

爱国情怀

陈大江的爱国情怀深受其祖父陈性初影响。陈性初是印尼著名爱国侨领,1939年回国捐款250万光洋慰劳抗日将士,不幸病逝于昆明。

为继承祖父遗志,陈大江累计为福建教育事业捐资1600多万元人民币:在漳平一中设立“陈性初奖学金”,捐建“明轩教学楼”、“陈性初科技馆”,创办“宝娘幼儿园”等。

即使年过九旬,行动不便需坐轮椅,他仍多次带子孙回国寻根。他说:“要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019年,94岁的陈大江再次回到福建漳平。

看着家乡一次次的变化,他感慨道:“我每次回来,情形都不同,一次比一次进步”。

这位亲身经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发展的世纪老人道出了最深切的体会:“我有幸见证了中国的伟大发展过程,感到无比自豪和感动”。

声明:本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旨在传播资讯,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涉及阁下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guojirb666@gmail.com,我们将及时作删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