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是我们的根,茶阳是我们的家。今日接领15镇乡土与水,象征着我们与故乡的血脉永不断绝。”今年6月1日,广东省埔青会代表团和与会嘉宾齐聚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大伯公庙,以传统礼仪开启公祭祭祀仪式,杨博耀呼吁年轻一代铭记历史,延续梅州大埔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
杨博耀,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主席,一直以来积极投身于中马两地的交流合作事业,曾于吉隆坡广东义山主持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公祭仪式,并在云南参与敬献花篮、重走滇缅公路收集南侨机工史料。
9月3日,杨博耀在阅兵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传承华侨文化
守护历史记忆
“130多年前,为了让漂洋过海来马来西亚的广东籍侨胞有个入土为安的地方,在吉隆坡有了广东义山,我们做的就是日常维护这块土地”,作为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主席,杨博耀想做的不仅仅是日常维护工作,他还想肩负起传承和守护华侨历史文化的重任。
吉隆坡广东义山创立于1895年,是广东籍侨胞的安息地,也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华人义山之一。这里建有1947年落成的世界首座“南侨机工”纪念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
3200多名奔赴云南的南侨机工,大部分来自马来亚(现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了表彰南侨机工的民族奉献精神,1947年11月30日,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在广东义山竖起“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该碑高耸、面朝北方——中国。
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竖起“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受访者供图
在广东义山每年举办的公祭活动中,人们都会到这座纪念碑拜祭。但是碑后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少人熟知。
据吉隆坡媒体报道,去年,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向广东义山提议:应该发扬这座纪念碑背后的故事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前大家可能在公祭日献个花然后离开,并没有去认真研究这面墙上3200多个人名背后的故事。大使的建议促使我们思考,能否将这个历史地标扩展为更完整的纪念空间,让大家对南侨机工的概念不再停留在名词上?”杨博耀说,经过董事会的讨论,议决在纪念碑的基础上打造马来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及纪念馆。
多年来,董事会投入大量精力对纪念碑及周边设施进行维护、维修与提升。为了让南侨机工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董事会组织团队对南侨机工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通过走访南侨机工后裔、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等方式,收集了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册,为后人研究南侨机工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他了解到南侨机工当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将战略物资运送到抗战前线,不畏艰险,日夜兼程。许多机工在运输途中遭遇日军轰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还原这段历史,董事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让后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南侨机工的伟大精神。
“当时那些南侨机工放弃了较好的生活,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为了国出征,手里的方向盘就是他们的武器,哪怕牺牲了性命也在所不辞,这份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颂扬的。”杨博耀说。
4月18日,马来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暨马来亚南侨机工纪念馆正式动工,仅用不到4个月就落成。该纪念公园以纪念碑为核心,在周边夯土打造出一道道环形纪念墙,象征滇缅公路的“二十四道拐”,墙上则镌刻着3200多名南侨机工的名字,“要让英雄的名字永久地保留下来”。同月,广东义山宣布,将联合毗邻的福建义山一起申遗——力争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区。
弘扬抗战精神
激励年轻一代
越了解南侨机工的那段历史,杨博耀越发认识到南侨机工精神传承的重要性。
“马来西亚的教科书很少提及二战历史,日军占领马来亚后,对华人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所以后来一些回国的南侨机工被迫将这段历史掩埋。”杨博耀说,10多年前他加入吉隆坡广东义山时,对南侨机工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深刻认识到弘扬抗战精神对年轻一代的重要性之后,杨博耀积极策划并组织各类活动,致力于将南侨机工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
“我的想法就是南侨机工的精神必须传承,不仅我们老人家要走一遍,年轻人更要重走这条路,这段历史的记忆不能仅仅停留在我们这一代,我们有责任让后代也参与进来,了解、梳理、整理和弘扬南侨机工的历史和精神。”杨博耀说,这是年轻人在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体会不到的经历。
于是,吉隆坡广东义山六大创办会馆行动起来,向青年团发起重走滇缅公路的活动倡议,因为,“历史现场是前辈写下的生命之书,也是青年人最好的课本书”。
不到一周时间,18名代表的名额就被确定。他们当中,有刚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有建筑师、环境工程师,也有教育、金融、餐饮、媒体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覆盖了“80后”到“00后”各个年龄层。

6月23日清晨,杨博耀陪同18名来自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华裔青年,冒雨来到云南省昆明学院的联谊楼前,开启“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寻访・重走抗战滇缅路”行程。
在5天的行程中,青年们重走近一个世纪前先辈走过的路,从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到西山南侨机工纪念碑,再奔赴德宏、保山等地,参观拜谒畹町桥、滇缅公路(中国段)终点纪念碑、中国远征军将士墓等历史遗迹。
一路上,南侨机工后人张云鹏为青年们讲述南侨机工的英勇事迹:1939年,中国沿海港口被日军封锁,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为保障这条通道畅通,爱国侨领陈嘉庚号召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在半年多时间里,来自马来亚、泰国、印尼等地3200多名华侨青年放弃海外的稳定生活,告别亲人,回国服务。他们在滇缅公路上日夜不停地驾驶重型卡车,抢运机枪、炮弹、汽车、汽油、药品等重要战略物资,在1939年至1942年的三年中,共运输物资达50多万吨,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抗战,因此被誉为“粉碎日军封锁战略的急先锋”。
此外,董事会还借助现代媒体平台传播南侨机工的故事,组织拍摄短视频、宣传片,发布在Facebook、TikTok、小红书等平台上,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南侨机工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推动商业与文化交流
促进家乡发展
2025年6月1日,吉隆坡广东义山公祭祭祀仪式上,由广东省埔青会协助收集的大埔县各乡镇的水土,被制成两份珍贵的水土珍藏,分别安置于吉隆坡广东义山茶阳(大埔)总坟和雪隆茶阳(大埔)会馆内。
这些承载着乡愁的水土,被密封在特制的不锈钢球内恒久保存,再放置在印有每个镇地理标志的青花瓷罐内,确保其能够历久弥新。
随后,接领大埔县15镇乡土及水仪式开启。省埔青会成员与马来西亚埔籍嘉宾一起将乡土及水一起埋放在大埔各镇的碑下,象征着故土与海外游子的血脉相连。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家乡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合作的期许。
水土是游子与家乡最直接的情感纽带,也是客家文化中“根”的象征,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让文化有了温度,让乡情有了依托。
作为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会长,杨博耀积极投身于中马两地的交流合作事业。
杨博耀(右二)一直以来积极投身于中马两地的交流合作事业。 受访者供图
2023年11月4日,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召开之际,他携夫人郑雪妮出席大埔县招商推介会。在会上,他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积极为家乡的招商引资工作牵线搭桥,凭借对马来西亚市场的了解以及广泛的商业人脉,向参会的各界人士详细介绍大埔的投资环境、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潜在投资者的目光,为大埔与马来西亚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推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在吉隆坡市中心,距双子塔约1.2公里的地方有一座16层楼的大厦,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去年开始将其改造成一个酒店,“我们准备把这个酒店用于大埔老乡在马来西亚的活动中心,并用来接待中国过来想要在马来西亚投资的企业家,我们还会提供各种法务和对接的服务”,杨博耀说,他希望能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文化交流方面,他更是不遗余力。吉隆坡茶阳(大埔)会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寻根团活动便是由他发起并担任领队。该活动至今已持续10年,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人、20人发展到如今的60人,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杨博耀深知鼓励新生代了解家族文化的重要性,为此,他在寻根团行程中特意加入商业媒合环节,同时安排讲述先辈漂洋过海到南洋的经历,以此激发年轻人对家族文化的好奇心与兴趣。
曾经有一位七十几岁的老人,在杨博耀的帮助下,成功回乡见到了暌违六十多年的姐姐。老人的父亲当年只带着他前往马来西亚,姐姐则留在了中国。
在最近一次寻根团活动中,60名团员来自三十多户家庭,其中十多户成功找到了亲人。还有一次,有名同乡拿着一封1969年的书信求助,希望能够寻亲,杨博耀通过大埔外事侨务局和外侨联合会帮忙,最终帮助同乡达成心愿。
“今年11月,我还会带一批年轻人回来大埔,寻根、交流感情。”杨博耀说,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马来西亚华裔对家乡的情感,也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在吉隆坡市中心有一座茶阳大厦,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去年开始将其改造成一个酒店作为大埔乡亲的日常活动中心。受访者供图
相关
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1939年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发起组建的海外支援抗战华人群体,成员包括3200多名来自东南亚多国的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该团体以滇缅公路为运输主线,承担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运输任务。
1939年沿海交通遭日军封锁后,滇缅公路成为唯一国际运输通道,国内亟须技术驾驶员,陈嘉庚遂发起招募,要求应募者具备驾驶技能及爱国志愿。机工队伍分9批回国,在海拔3000米的横断山脉与瘴疟、空袭等威胁下,累计抢运军需物资50多万吨。1942年滇缅公路中断前,千余名成员因战火、疾病或事故殉国。战后部分机工返回南洋,其余参与新中国建设。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修建“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该群体包含5名女性成员。
马来亚南侨机工纪念馆
马来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和纪念馆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内的“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现址,由吉隆坡广东义山出资建造,于2025年8月落成。纪念馆采用了广东义山百年建筑物打造,在保留原有的百年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装修,纪念馆通过实物展品、图文史料及珍贵文物展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英雄事迹,与之配套的纪念公园将建设环形纪念墙,镌刻3200多名南侨机工姓名。
该馆旨在纪念1939—1942年期间通过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群体。纪念设施定位为研究教育基地及文化交流平台。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陈萍
通讯员 邓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