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国能源政策转向施压印尼煤炭产业 ESI 警告面临结构性危机

 ​
雅加达讯 能源转型研究机构 Energy Shift Institute(ESI)近日发布分析指出,中国近期强化国内煤炭生产、优化能源物流及加速清洁能源转型的政策组合,正对印尼煤炭产业形成持续性长期压力。ESI 煤炭转型研究负责人海泽尔・伊兰戈在雅加达接受专访时强调:“这绝非暂时性市场波动,而是足以重塑行业格局的结构性挑战。”
对华出口依赖成 “阿喀琉斯之踵”
数据显示,中国当前吸纳印尼约 43% 的煤炭出口量,是其最核心的海外市场。海泽尔指出,中国能源市场的三重转变正形成叠加冲击:国内煤炭产能持续释放提升自给率,2024 年中国超过四分之三的电力需求增长由清洁能源满足,同时政策明确倾向于高品质国产煤使用。“这意味着印尼煤炭不仅面临需求总量萎缩,更遭遇市场份额的结构性替代。”
这一判断已得到贸易数据印证。印尼中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 1-5 月印尼煤炭出口量同比暴跌 19.1%,其中对华出口降幅达 19.39%。卓创资讯分析师赵丽指出,中国煤企高热值煤炭价格较年初下滑 20% 以上,性价比优势已显著压制印尼煤采购需求。
价格竞争力持续弱化
除需求端压力外,印尼煤炭的价格优势正加速流失。海泽尔解释:“中国煤炭行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效率提升,国内煤企已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供应市场,而印尼出口商受成本限制,降价空间极为有限。”
雪上加霜的是,印尼自身政策调整进一步削弱国际竞争力。今年 3 月实施的 HBA 出口定价政策,使印尼煤炭参考价较此前指数中枢上移 10 美元 / 吨以上;同时外汇管制政策要求出口商将 100% 收入在境内留存一年,显著增加企业资金成本。多重因素叠加下,印尼煤炭在中、印等主要市场已出现被俄罗斯、澳大利亚煤炭替代的迹象。
财政风险逼近临界点
煤炭产业的颓势直接威胁印尼国家财政安全。海泽尔透露,煤炭作为印尼核心收入来源,2023 年为政府贡献逾 1000 亿盾收入,而 2023 年前四月仅矿产和煤炭领域的非税收入就达 55.9 万亿盾。“若出口下滑趋势延续,中央与产煤地区政府将面临双重财政挤压。”
面对危机,印尼产业界正尝试转向国内市场。印尼煤炭矿业协会代理执行董事吉塔・马哈拉尼表示,企业正重点开拓矿产冶炼与电力领域需求,预计今年冶炼行业将吸收 31.2% 的国内供应。但海泽尔对此持谨慎态度:“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且第一季度消费量已同比下滑 25%,难以弥补出口缺口。”
政策应对亟需突破
海泽尔强调,印尼需超越短期市场调节思维:“单纯削减成本或开拓新市场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构建包括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能源替代在内的系统性战略。” 目前印尼政府已启动产量监管与出口政策评估,但尚未出台针对性转型方案。
印尼矿业协会执行董事亨德拉・西纳迪亚则认为,煤炭仍有十年缓冲期,但这一判断与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市场密切关注即将公布的 2026 年煤炭产业规划,能否在保收入与促转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检验政策有效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