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武汉讯 10 月 26 日,中印尼建交 75 周年智库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论坛聚焦中印尼关系发展与区域合作,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吸引来自中印尼两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 40 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为两国建交 75 周年、印尼独立 80 周年、万隆会议召开 70 周年献上学术交流厚礼。
聚焦人文交流,彰显校院学科优势
论坛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韦红主持,校方代表与学院负责人先后致辞,奠定 “学术对话、互鉴共赢” 的基调。
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彭韬首先对两国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学积淀 —— 作为国内师范类高校中的学科强校,该校在区域国别研究、国际关系等领域成果丰硕;同时重点提及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工作成效,“中心成立以来,已促成 10 余场双边学术研讨,推动 30 余项合作课题,为中印尼人文互鉴搭建了坚实学术桥梁”。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则以五个 “三” 为脉络,系统介绍学院发展情况:从 “三大核心学科方向”(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三类特色研究平台”(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等),到 “三项标志性成果”,全面展现学院在中印尼关系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两国学界合作,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
20 位学者多维研讨,聚焦四大核心主题
论坛核心环节 —— 主旨报告分两场举行,每场设两个阶段,覆盖中印尼关系及区域发展关键议题,学术讨论氛围浓厚。
上半场主旨报告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赵长峰主持,下半场由该院副教授、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菲主持。20 名中印尼学者围绕四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在 “万隆会议与万隆精神” 议题下,学者们探讨万隆精神对当代南南合作的启示,提出 “传承平等互利理念,助力中印尼新型伙伴关系”;“中国-东盟关系” 板块中,专家分析 RCEP 框架下中印尼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协作空间,建议强化区域产业链联动;“中印尼关系” 主题讨论聚焦双边人文交流、科技合作案例,分享 “村长班”“汉语培训” 等务实合作经验;“印尼国别研究” 则针对印尼政治经济转型、乡村发展等议题,提供本土化研究视角。
主旨报告结束后,外交学院教授、《东南亚研究》主编陈志瑞进行专业点评。他肯定了论坛议题的 “时代性与实践性”,认为学者们的研究既立足历史(如万隆会议 70 周年),又紧扣现实(如中印尼产业链合作),“为中印尼关系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智力参考”,同时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拓展 “绿色合作”“数字经济” 等新兴领域研究。
总结学术价值,展望人文交流新篇
论坛闭幕式仍由韦红教授主持,她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实现了三大核心价值:一是提升区域国别研究整体质量,为中印尼关系、东盟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法;二是搭建两国学者常态化交流平台,40 余名专家的深入对话,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三是推动两国务实人文交流,“学术共识将转化为推动双边合作的具体思路,助力中印尼关系行稳致远”。
同时,韦红教授向与会学者的支持、会议筹备人员的辛勤付出表达诚挚感谢,并透露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计划将论坛优秀论文汇编成册,进一步扩大学术成果影响力。
三大周年节点,夯实合作根基
2025 年恰逢中印尼建交 75 周年、印尼独立 80 周年、万隆会议召开 70 周年,三大重要节点赋予本次论坛特殊意义。长期以来,中印尼秉持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原则,构建起多层次人文交流机制 —— 从汉语培训、学术研讨到文化展演,双边交流覆盖教育、科研、民生等多个领域。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智库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印尼关系研究提供 “学术突破口”,更以智力支持推动双边人文交流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两国在经贸、环保、科技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此类学术对话将成为 “民心相通” 的重要纽带,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