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出机场的那天,雅加达的空气又闷又潮。
她拖着行李,独自穿过嘈杂的街道。没人知道,一个25岁的中国女孩,正准备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从零搭建一家律所。
没有办公室、没有团队、也没有人脉,她一个人处理签证、租房、公司注册、办公选址、招员工、谈客户。
她曾因年轻和性别被质疑,也在异国的法律与文化鸿沟中,一次次摸索出路。
但三年后,28岁的她已是兰迪律师事务所印尼负责人,带领着一支中印尼结合的专业团队,成为了许多中资上市公司、中国500强企业出海企业在印尼的“法律向导”。
这是一个出海律师,在陌生土地上重新创造的故事。
一场关于信念、专业与探索的旅程。

秦培嘉的履历,是典型“别人家的孩子”:华东政法大学本科,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国际商法硕士。毕业后,她顺理成章地进入上海的兰迪律所,在涉外法律服务团队工作。
当律所老板问她“愿不愿意到东南亚去常驻?你可以独立负责一个国家,所有发展都取决于你。”机会摆在面前,尽管没有去过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即便不明白开设律所会面对哪些考验,但秦培嘉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向前接住了,“弯道超车就要差异化,越是没有参考经验才越是有机会”。
出海第一步要考虑地点,东南亚国家这么多,该如何抉择?摆在她面前的,有两个主要选择:一是当时资本蜂拥而入、炙手可热的越南;二是体量庞大、但挑战也同样巨大的印尼。
几乎所有人都建议她去越南,当时的越南正是所有人的首选,哪怕是想做涉外服务的律师。那条路看起来更平坦,也更容易出成绩。但秦培嘉在对两国市场做了调查和思考后,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
“越南的市场虽然火热,但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大量的投资者涌入,很快就会导致市场过度内卷,丧失原有的土地和人力优势”,她分析道,“但印尼不同,它是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第四大人口国。它的资源、人口和地理位置优势是绝对的,市场能容纳的饱和度更高,短期的地位很难被取代”。
她选择了一条更难,但天花板也更高的路。于是,在2022年底,她做出了决定:一个人去印尼,从零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法律团队。
02 创业初始的至暗时刻
“刚过来的时候肯定会崩溃”,回忆起最初的日子,秦培嘉依然感慨,“面对未知的恐惧感非常大。你自己都还没适应,就要想方设法在当地开展业务”。


图为秦培嘉律所办公室
而更大的挑战,来自客户的质疑和不认可。
“很多客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觉得需要一个资深的、年龄比较大的男性律师才感觉‘靠谱’”她苦笑道。“但实际上,年龄不是经验的绝对量尺,没有深耕当地才难以提供准确建议”。
除了对她个人的不信任,更核心的是客户对她“在印尼的中国律师”这一定位的不理解。“客户会觉得,我可以直接找本地律师,找你是不是意味着要付两倍的钱?”
但秦培嘉认为客户直接和本地律师合作最大的障碍不是语言,而是沟通的有效性。“虽然大家都会说英语,但文化背景的差异太大了”。 她见过太多中国客户和本地律师闹得不欢而散,“本地律师不明白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企业的诉求具体是什么意思。”。
而秦培嘉和她的团队所扮演的,正是那个市场稀缺的“桥梁”和“主导者”角色。他们这种扎根在本地的中国法律团队,既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企业诉求和决策逻辑,又能够通晓印尼本地法律实践。
“且凭借我们的先期优势,以及涉外领域的经验,我们能够更准确、高效的解决客户需求,实际成本反倒更低,从客户反馈来说,他们的体验也远比直接和本地律师沟通要好的多”。
03 不做“翻译官”而是“干中学”
“你不能死板地局限在法律条文里,”她说,“我每天都在见不同的商业者,也从每一个客户身上学习他们在当地创业的经历、遇到的风险和解决办法。通过这些实践经验,再反哺到项目本身。”她把每一次咨询都当作一次深入的市场调研,把客户遇到的每一个“坑”,都变成自己知识库里的一块拼图。
她发现,很多中国老板一味套用“中国成功经验”,没有去了解印尼本地规则的差异性。这是最致命、也是最普遍的问题。许多在国内被验证为“常识”的做法,在印尼却是明令禁止的法律红线。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到印尼的中国老板认为企业正常发展阶段就不需要律师。秦培嘉说“很多人只有在真正出了问题后,才意识到律师的可贵”。
她经常跟客户说一句话:“事前合规的成本,只有事后解决问题成本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与其出了问题再耗费巨额的时间和金钱去打官司,不如在投资前,就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在投资时聘请专业律师定期进行项目风险跟踪。
随着时间推移,她积累的实践经验,甚至超过了许多从业多年的律师。客户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年轻女律师给出的建议,往往比那些纯粹的本地律师或远在国内的律师更精准、更贴合中国跨国企业的真实需求。


图为兰迪印尼团队成员
在团队管理上,秦培嘉也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
“我经常听客户说,他们公司的中方和印尼员工水火不容。”她说。中国员工觉得印尼员工懒散,印尼员工则觉得中国管理者太“push”,不尊重人。这种内部矛盾,甚至可能升级为劳工冲突,乃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运营。
在她的团队里,中方员工和印尼员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她鼓励他们互相学习语言,交流文化,从不强迫本地员工加班,完全尊重他们提出的工作建议和文化习惯。
“印尼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他们非常看重人格的尊重和灵魂的自由,而不是被挤压榨取的工作效率。”她说。印尼员工普遍注重“work-life balance”,对加班文化天然排斥。秦培嘉没有像一些中国老板那样强硬要求,而是选择给予本地员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我不会为了客户的利益,一味挤压印尼律师的工作习惯,或者强制要求他们配合客户。我给了合伙人足够的尊重,慢慢地,成效反而比压迫更好。”
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带来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团队氛围变得轻松而融洽,印尼员工会带着中国同事一起体验当地节日文化,下班后也会相约聚餐。而她那位从不加班的印尼合伙人,在遇到关键项目时,甚至会主动和秦培嘉一起修改合同到凌晨。
她的很多印尼律师朋友也在真正熟悉后坦言“之前和大部分中国律师都难以合作,他们只想配合客户或者赚取利润,而不顾印尼律师的服务模式”。秦培嘉则说“我们的印尼员工觉得,从我这里得到了尊重。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可能还没做到的地方。”
- 地位平等:明确告诉中国员工,他们不是来“管理”印尼员工的,而是平等的合作伙伴。
- 建立缓冲:作为管理者,她主动承担沟通桥梁的角色,避免双方直接冲突。
- 尊重文化:完全尊重当地的文化和服务模式,遇到服务方案和客户诉求冲突就灵活应对,拟定能调和利益的方案,用信任和尊重换来理解与配合。
在这样的氛围里,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同事,更像并肩作战的伙伴。尊重与信任,让跨文化的合作变得自然,也让这支年轻的团队,在印尼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05 不只是涉外律师,而是“探险家”

她会密切关注数据合规、Web3等印尼法律尚属空白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前瞻性的投资思路“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主动探索商业机会的‘投资律师’。”秦培嘉坚定地说
“我们不只是在帮企业规避风险,而是希望基于合规的角度,为企业提供真正符合利益的投资建议,帮助他们发现新的机会。”也正因此,秦培嘉成为了多家大型企业跨国并购项目的投资咨询律师。
凭借专业与口碑,她还成为多家商会的法律顾问,常常为新来的中国企业无偿介绍本地资源,帮助他们更快立足、抱团取暖。她的角色,从一名海外法律服务者,逐渐变成了生态的建设者与连接者。
“我给自己起的小红书名称叫‘东南亚探险家’,以后可能会变成‘世界探险家’吧。”她笑着说,目光已经望向更远的地方。在印尼的架构稳定后,她计划抽出时间,去探索新的市场。
“我准备去乌克兰看一看。现在停战在即,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赶赴过去‘抄底黄金期’。我们作为服务业,也要提前做好合规布局,为企业保驾护航。我还计划明年前往巴西,虽然听说抢劫频发,但南美第一大经济体也值得去布局”。秦培嘉正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也为更多出海的中国企业,点亮前行的路。
对于那些也想走向世界的年轻法律人,她给出的建议简单而真诚。
首先,要“去魅”。涉外律师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光鲜,它只是众多专业方向之一,也有它独特的难点与孤独。其次,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专业领域,想清楚究竟是扎根本地,还是做跨境合作。
而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探索。就像她自己一样,永远走在变化的前面,做一个清醒的“探险家”。
从上海到雅加达,再到未来的基辅或圣保罗,28岁的秦培嘉,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新一代出海法律人的模样——他们专业、勇敢,不设边界,永远对世界保持探索之心。
如今,秦培嘉会受邀参加学院的论坛,和院长一起作为嘉宾对谈。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可能在国内,这样的机会要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她感慨道,“但出海让我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从那个拎着行李独自去雅加达的女孩,到能与导师平起平坐交流行业未来的律师,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出海不只是漂泊,也是成长的另一种路径。
真正的勇气,不是抵达,而是在未知中仍然愿意出发。在这新一轮的出海的浪潮里,每一个选择远行的人,都构建起了中国和世界新的桥梁。
来源:vivi出海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