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鞋类企业协会(HIPAN)近日向政府发出紧急警示,直指电商平台上流通的部分中国产鞋子存在疑似倾销行为,其极端低价已对本地鞋业生态构成威胁。协会主席大卫・查利克(David Chalik)在与国会第七委员会的专项会议中直言,当前市场上出现的 7.5 万盾低价鞋 “价格令人难以置信”,远超正常成本逻辑范畴。
据了解,涉事低价鞋主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价格仅为印尼本地合理鞋价的三分之一至一半。大卫・查利克明确表示,经行业测算,包含原材料、生产、运输及合理利润在内的成本核算显示,一双鞋子的合理售价应在 15 至 20 万盾区间,“7.5 万盾的价格连基础生产成本都无法覆盖,更谈不上后续流通环节的开销”。
为核实低价真实性,大卫・查利克团队开展了针对性供应链测试:在阿里巴巴平台向中国供应商发起询价,试图以 7.5 万盾的终端售价对应的采购价下单,却遭到多家供应商明确拒绝。即便将订购量提升至 2 万双的大规模采购量级,仍无供应商能够承接该价格订单。“这直接证明该售价违背市场规律”,大卫强调,大规模生产本可摊薄成本,但即便如此仍无法实现的价格,在终端市场却大量流通,背后极可能存在倾销支撑。
这一验证结果与印尼贸易部此前公布的 “进口商品成本核算标准” 形成呼应 —— 根据 2024 年印尼《国际贸易管理条例》附件,一双合成革鞋面运动鞋的进口到岸成本(含原材料、加工、海运及关税)最低约合 10 万盾,叠加本地仓储、电商平台佣金等环节成本后,终端售价低于 14 万盾即存在成本倒挂风险。
大卫・查利克在会议中着重提及印尼窗帘产业的惨痛教训,以此警示低价倾销的长期危害。据其介绍,2022 年起,一批外国低价窗帘产品以低于本地成本 40% 的价格进入印尼市场,短短 18 个月内导致超过 300 家本地窗帘生产企业破产、近 2 万名工人失业。而在本地产能基本退出后,进口窗帘价格随即翻倍,消费者与市场双双陷入被动。
“鞋业绝不能重蹈覆辙”,大卫强调,印尼鞋业是吸纳就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全国现有 1.2 万家鞋企、直接从业人员超 400 万人,涵盖从皮革加工到成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若低价倾销持续蔓延,不仅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更可能引发皮革、制鞋机械等上下游产业的连锁危机,对地方经济造成不可逆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