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进口的中国服装占领印尼市场 印尼成衣厂家向政府求救

印尼成衣企业家近期再度向政府发出求救信号,直指来自中国的低价进口商品与线上市场的无序竞争,正持续挤压本土成衣产业的生存空间。
印尼成衣企业家联合会(IPKB)主席南迪(Nandi Herdiaman)在 2025 年 11 月 13 日与国会第七委员会的会议上直言,非法进口商品管控失效与中国产品的 “极致低价”,已让本土成衣产品失去竞争优势,“我们的生产成本远高于进口价,消费者自然倾向选择更便宜的外来商品,本地企业只能被动承受冲击”。
南迪透露,中国进口成衣凭借规模化生产与低成本优势,在印尼市场的售价往往比本土同类产品低 30% 至 50%,且部分通过非法渠道进入的商品未经过正规检疫与关税流程,进一步拉低了市场价格底线。更让本土企业家焦虑的是,线上市场的监管漏洞加剧了乱象:网络平台上的成衣销售缺乏统一价格标准与资质审核,部分商家以 “低于成本价” 的离谱价格抛售,让遵循合规生产的本土企业难以招架,“线上交易监管极其复杂,价格混乱到超出常理,我们连成本都收不回,根本无法竞争”。
生存现状:40% 企业停业,8000 家会员陷 “重启难”
印尼成衣企业家联合会 8000 家会员企业的生存数据,直观反映出行业的严峻处境。南迪在会议中披露,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已有 40% 的会员企业因订单流失、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业,剩余企业也多处于 “勉强维持” 状态。“我们的会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大多面向国内零售市场,抗风险能力本就薄弱,再遭遇进口商品与线上低价的双重打击,几乎没有缓冲空间”,他举例说明,一家位于雅加达的中小型成衣厂,2024 年的订单量较疫情前下降 60%,2025 年上半年更是因无法承担原材料成本而暂停生产,“这样的案例在行业内比比皆是,若没有政策支持,更多企业会走向倒闭”。
据印尼中央统计局数据,成衣行业直接带动约 280 万人就业,其中 80% 集中在中小微企业。南迪强调,企业停业不仅意味着企业家的投资亏损,更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一家小型成衣厂至少雇佣 20 至 30 名工人,40% 企业停业就意味着数十万人失去收入来源,这会引发连锁的社会民生问题”。当前,幸存的企业虽渴望重启生产,但面临资金短缺、订单不足、市场信心低迷等多重障碍,亟需外部支持打破僵局。
政策诉求:严打非法进口 + 规范线上市场,求国会 “联手破局”
面对行业危机,南迪代表成衣业提出三大核心诉求:一是加强非法进口商品管控,堵住合规漏洞,对未经正规渠道进入的成衣产品加大查处力度,确保进口商品依法缴纳关税与符合印尼质量标准;二是规范线上成衣销售市场,出台专门法规明确平台责任,建立价格监测与资质审核机制,遏制 “低价倾销” 与 “无证销售”;三是请求政府与国会提供针对性扶持,例如为中小成衣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减免部分税费、搭建本土品牌推广平台等,帮助停业企业重新启动生产。
会议中,南迪特别对财政部长普尔巴亚此前 “大力打击进口旧衣” 的举措表达感谢,认为这一政策为本土成衣业带来了喘息空间。“旧衣进口曾严重冲击低端成衣市场,普尔巴亚先生的打击行动有效减少了旧衣流通,让我们的中小企在低端市场获得了部分订单”,他希望政府能将这一管控力度延伸到新成衣进口领域,并联合国会推动相关法规落地,“不是为了寻求‘保护主义’,而是希望获得公平竞争的环境 —— 当非法进口得到管控、线上价格回归理性,我们有信心凭借本土化设计与适配本地需求的产品,重新赢回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