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民生为本 上海建设宜居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上海,无卫生设施改造,是全市旧城区改造的重点工作。上海市持续发力,到今年9月底,全市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任务总体完成,折射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前不久,黄浦区8街坊最后一批118户“拎马桶”居民完成改造签约,这标志着上海16个区完成全部改造任务。

居民 方军:原来的话,上厕所都要拎着马桶去倒,非常不方便,自从改建以后又卫生,又干净。

上海很多里弄在建造之初没有专门设计卫生间,只能以“拎马桶”的方式解决如厕问题。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一面是繁华都市,一面是手拎马桶,这样的反差成为上海人生活的痛点,也考验着上海的城市建设。而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殷切希望,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高世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将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工作作为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和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市区两级高效协同,攻坚克难,全覆盖推进,下大力气开展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攻坚战。

从大面入手,先成片推进,到2022年,上海全市成片旧改任务完成,集中成片的无卫生设施问题基本解决,改造进入拔点攻坚阶段,最后14082户成为“难中之难”。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冷玉英:难在哪里呢?一个是里弄非常狭小逼仄,改造空间有限。第二是家家户户的实际情况和诉求都不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改造模式。同时又有很多地方需要考虑历史风貌保护,这要求我们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螺蛳壳里做道场,既考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黄浦区长乐邨是优秀历史建筑,以往一栋楼里十几口人共用一个卫生间,家家都备有便盆。改造,要让每家都有独立的卫浴间,居民各有各的顾虑。有人担心占用自家地方,有人担心房屋施工不安全,还有人担心老房子没防水,出现渗水漏水。

上海市黄浦区长乐邨改造工程负责人 陆忠明:改造前,这个房屋基本上就是一栋,一个马桶管线,改造工程需要多路管线。我们对方案进行多轮的优化,对管线的布局重新设计,对楼地面进行加固,防水新做,卫生间合理布局,最终在大家都满意的前提下,又保护好了外立面的历史风貌。

上海市成立了由住建、房管、规划等部门组成的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因地制宜探索出原地拆除重建、抽户改建等五种改造模式,把改造的进度细化到每个月、每户人家,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2024年,徐汇、长宁、普陀等9个区提前完成改造任务。今年,剩余6493户全部改造完成,同时,花园、食堂、活动中心、停车场等也配套建设,居住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居民 忻铁牛:环境多好,房子也整洁,绿化也好,我们小区居民都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对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了实事。

现在,上海各区坚持常态化回访和长效维护,及时解决居民诉求。同时,全市加紧开展美丽家园建设等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到今年年底,上海将基本完成不成套小梁薄板房屋的改造任务,2032年前完成所有不成套职工住宅的改造工作。

上海市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王为人: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必须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大事办实办好。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我们必须不断地问计于民,不断地把上海老百姓的安居宜居工作做得更好。